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吗?
(2011-11-29 14:59:28)
标签:
教学论坛 |
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吗?
——与《破解祥林嫂之死》作者商榷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病死?冻死?饿死?自杀抑或是他杀?小说问世之后祥林嫂之死因众说不一,时至今日尚无定论。近日,江西万象群老师在《破解祥林嫂之死》(见200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文中指出,祥林嫂乃自杀而死!但笔者细读该文后,对“祥林嫂自杀而死”的观点仍然不敢苟同,现提出两个问题与万老师商榷。
一、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如何进行考证?
众所周知,《祝福》是小说,而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均为虚构。也就说,“祥林嫂”本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即使生活中确有类似于“祥林嫂”的人物,我们也不能说她就是小说中的“祥林嫂”。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作“新说《水浒》”讲座时,其对林冲、李逵等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仅仅依据小说内容的描述,但凡小说中没有交待清楚的东西,鲍教授往往只是提供几种可能性的解读,而不轻易臆断有无,应该说这是对文本的尊重,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回到《祝福》一文中来,既然生活中本无“祥林嫂”其人,作者又没有交待清楚,其死因自然无须也无从去考证。因此说,无论读者多么善于想象或者找到了多少“证据”,一切关于祥林嫂的死因只能是猜测而已,所有所谓的定论只能是伪命题,万老师当然也不能例外。再退一步说,即使《祝福》不是小说而是鲁迅为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祥林嫂撰写的传记,由于没有当时的“目击证人”或公安部门的“验尸报告”,时过境迁,死无对证,谁又能仅凭一篇文章就洞察祥林嫂的死因呢?
二、祥林嫂为什么就不可能是冻饿而死?
万老师认定祥林嫂是自杀身亡,那就排除了祥林嫂是冻饿而死的可能。那么祥林嫂为什么就不可能是冻饿而死呢?
还是看这一段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有研究者认为:乞丐常年靠乞讨为生,虽有常年行走的习性,却是不紧不慢无目的的踱行,且多为人众之处,体内所有筋骨并未完全地舒展,这与我们的散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且心智愚钝,吃饱饭便会找一隅躺下便睡,静待下一顿饭时的来临。而且头脑基本也不处于思考的状态,身体与大脑耗氧极少,新陈代谢缓慢,人极易出现早衰,再加上居无定所等因素,因此长寿几乎是不可能的。(摘自网络)鲁迅是学过医的,他对人衰老的描写十分到位。上述描写说明此时的祥林嫂已沦为乞丐,虽然尚未知天命,但已是风烛残年,生活的不幸早使她迅速衰老,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我”对灵魂“也许有罢”的一句回答似乎成了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得知灵魂可能会有,祥林嫂彻底绝望了,就在得知灵魂有无的那个夜晚,祥林嫂在冻饿之中“走了”完全有可能。且不说过去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就是时下,年逢寒冬腊月,乞丐冻饿而死的现象也还是存在的。百度一下“乞丐冻死”几个关键字,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乞丐冻死的新闻。因此,笔者以为,万老师推测祥林嫂自杀而死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应该留有余地,不能断然否定祥林嫂还可能有其它死因。
在此,有必要提醒同仁的是,在教学《祝福》时,切不可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祥林嫂除夕之夜是如何死去的,教师关键要让学生了解是封建礼教制度使祥林嫂沦为乞丐,并迫使她受冻挨饿或者自寻短见。教师也应向学生交待清楚,以鲁迅的才能,他在《祝福》中将祥林嫂的死因交待清楚实属易事,但他偏偏没有这样做,这不是失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留白”艺术;其作用正如万老师所言:“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也给人更为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可以使全文的结构更为严谨,真不愧为大手笔”。(已发《语文学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