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限理性的思想分析组织的规章制度
(2011-12-19 19:16:25)
标签:
有限理性规章制度社会组织高校 |
分类: 学术交流 |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都应该体验过规章制度的无处不在,从我们踏入小学,再到上高中,上大学,以至最后踏上社会进入某个单位工作,期间我们都要经受一套系统化程序的约束,我们的行为要体现某个群体的规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按部就班地活着,在某种特定的时间内简直就如同一台被操控的工作的机器。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加入了组织以后才出现的,因为“正式组织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它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日常运行的程序的作用”[1],也就是说,每一个正式的组织都有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约束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那么,组织中为什么存在规章制度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的产生
周学光在《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对于一个组织如何建立自己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三种条件,即“在一个稳定的条件下”或者“内部运作条件下”,以及“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条件下。[2]
按照韦伯的思路,规章制度产生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韦伯提出,组织是一个高效率的机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一个组织的可测性并可以提高效率。[3]
还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不确定的环境条件更会导致规章制度的产生。按照有限理性的思想,人们不能知道未来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即环境条件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充分的能力预测到一切情况,可预测行为以及组织规章制度成为必要的选择。[4]
尽管,两种观点在规章制度产生的条件上存在分歧,但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即规章制度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或者至少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对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加以程序化以提高效率”。[5]
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在产生之初,就具有克服有限理性困境的特点。而规章制度如何发挥作用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体现在其运行过程中。
二、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如果以高校为例的话:
1.规章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首先,规章制度以其特有的行政强制性和纪律约束力,统一人们的思想,保证目标的实现。其次,规章制度将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高等院校内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因素优化组织,保证机制的高效运转。[6]
2.规章制度使做事的过程程序化,简化了办事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效率。
3.规章制度是高校形成良好校风的前奏。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形成良好校风创造了必要条件。[7]
4.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激励活动的准则。激励活动要以规章制度为规范,因为规章制度的存在为激励活动限定了尺度,协调了高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8]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规章制度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规章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在信息加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组织效率的相对最大化,相对最大化即在有限的信息之内通过科学的行动手段选择最具效率的一条路径,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
也就是说,规章制度通过实现组织的科学管理,统一人们的思想,通过组织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系统地收集、加工和分析信息。这样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扩展了信息的收集范围,又能保证有序分工、促进组织的高效运转,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但是,问题又在规章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因为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收集信息,即制约对外在环境信息的反应。[9]
比如作为教师而言,他的本质工作就是教书育人,那么他在学校组织之内就要遵循一套规章制度的约束,要按时上下课,要确定授课内容,要跟学生互动,甚至他该说什么话有时候都受到制度的约束。总之,规章制度在这时候,已经把一个人限定在一个圈子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他都没有充分的机会走出这个圈子之外接触社会上其他方面的信息。
另外,规章制度内部也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章制度缺乏代表性和民主性,强调强制性而内化不够[10]
这样一来,群体内成员对规范制度的遵守程度下降,甚至出现反抗的局面。于是,良好的运行机制被打破,出现混乱的局面,大家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对信息的收集和集中处理大打折扣,最终造成决策的困难。
2、不同的角色常常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判断
一旦人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不同的制约,这会促使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11]
3、规章制度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会积累起一些诟病
我们很多时候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去一个部门办事的时候往往被推至另一个部门,推来推去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即所谓的“踢皮球”。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内制度不完善,或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化,而制度没有及时地调整等等。
总之,规章制度从一开始为了克服有限理性的困境而产生,在有效信息的情况下采取优化组合、科学行动的方式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然而,规章制度的设计本身不是完全理性的,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自身又存在内部矛盾。因此,规章制度无法真正克服有限理性的困难。
注:[1]、[2]、[3]、[5]: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1;
[4]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2。
[6]、[7]、[8]:易伟义,《浅议高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及其制定原则》,机械工业高校研究,1994年第3期,总第43期;
[9]: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3。
[10]:丁冬梅,《学校规章制度的社会学分析——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19卷第9期。
[11]: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296。
那么,组织中为什么存在规章制度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的产生
周学光在《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对于一个组织如何建立自己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三种条件,即“在一个稳定的条件下”或者“内部运作条件下”,以及“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条件下。[2]
按照韦伯的思路,规章制度产生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韦伯提出,组织是一个高效率的机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一个组织的可测性并可以提高效率。[3]
还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不确定的环境条件更会导致规章制度的产生。按照有限理性的思想,人们不能知道未来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即环境条件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充分的能力预测到一切情况,可预测行为以及组织规章制度成为必要的选择。[4]
尽管,两种观点在规章制度产生的条件上存在分歧,但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即规章制度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或者至少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对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加以程序化以提高效率”。[5]
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在产生之初,就具有克服有限理性困境的特点。而规章制度如何发挥作用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体现在其运行过程中。
二、规章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如果以高校为例的话:
1.规章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首先,规章制度以其特有的行政强制性和纪律约束力,统一人们的思想,保证目标的实现。其次,规章制度将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高等院校内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因素优化组织,保证机制的高效运转。[6]
2.规章制度使做事的过程程序化,简化了办事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效率。
3.规章制度是高校形成良好校风的前奏。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形成良好校风创造了必要条件。[7]
4.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激励活动的准则。激励活动要以规章制度为规范,因为规章制度的存在为激励活动限定了尺度,协调了高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8]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规章制度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规章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在信息加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组织效率的相对最大化,相对最大化即在有限的信息之内通过科学的行动手段选择最具效率的一条路径,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
也就是说,规章制度通过实现组织的科学管理,统一人们的思想,通过组织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系统地收集、加工和分析信息。这样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扩展了信息的收集范围,又能保证有序分工、促进组织的高效运转,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但是,问题又在规章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因为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收集信息,即制约对外在环境信息的反应。[9]
比如作为教师而言,他的本质工作就是教书育人,那么他在学校组织之内就要遵循一套规章制度的约束,要按时上下课,要确定授课内容,要跟学生互动,甚至他该说什么话有时候都受到制度的约束。总之,规章制度在这时候,已经把一个人限定在一个圈子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他都没有充分的机会走出这个圈子之外接触社会上其他方面的信息。
另外,规章制度内部也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章制度缺乏代表性和民主性,强调强制性而内化不够[10]
这样一来,群体内成员对规范制度的遵守程度下降,甚至出现反抗的局面。于是,良好的运行机制被打破,出现混乱的局面,大家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对信息的收集和集中处理大打折扣,最终造成决策的困难。
2、不同的角色常常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判断
一旦人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不同的制约,这会促使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11]
3、规章制度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会积累起一些诟病
我们很多时候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去一个部门办事的时候往往被推至另一个部门,推来推去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即所谓的“踢皮球”。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内制度不完善,或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化,而制度没有及时地调整等等。
总之,规章制度从一开始为了克服有限理性的困境而产生,在有效信息的情况下采取优化组合、科学行动的方式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然而,规章制度的设计本身不是完全理性的,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自身又存在内部矛盾。因此,规章制度无法真正克服有限理性的困难。
注:[1]、[2]、[3]、[5]: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1;
[4]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2。
[6]、[7]、[8]:易伟义,《浅议高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及其制定原则》,机械工业高校研究,1994年第3期,总第43期;
[9]: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173。
[10]:丁冬梅,《学校规章制度的社会学分析——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19卷第9期。
[11]: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296。
前一篇:列车上的长江七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