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民间信贷风险有多高

(2011-09-27 11:11:02)
标签:

杂谈

当前国内民间的信贷之活跃,已经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在进行贷款、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进行贷款、企业与个人之间在进行贷款,甚至于大量的上市公司从市场融到的钱也纷纷进入企业放贷的民间金融市场。

那么,国内民间的信贷为何会如此发达或活跃?这与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制度及市场价格机制,及房地产暴利等方面有关。对国内民间信贷,如果不从根源上入手,不仅无法让国内民间信贷纳入到有效监管与治理之路,反之可能引起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

可以说,当前国内民间信贷之活跃已经到疯狂的地步,即当前利率在本金的50%以上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高额利息重压之下,一旦企业无力还本付息,将导致大量的民间借贷资金血本无归,进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及社会稳定。

当前国内民间信贷活跃,很大程度上是与国内金融体系的缺陷有关。当前国内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尽管看上去市场化的程度不低,但实际上整个信贷运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严重管制下。而政府的管制可分为信贷规模的管制及价格价格。信贷规模的管制一是央行每年把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在一定的规模。比如今年就要求银行信贷增长在7.5万亿左右规模,然后对此指标层层分解。比如各银行之间的指标分解,各银行内部的指标分解。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转向,或市场认为出现信贷紧缩,那么在规定的信贷规模下,银行就会根本其偏好,让这些有限的信贷规模指标流向他们认为收益高风险低的行业。比如说,今年的信贷规模收紧的程度并不是太高,它与20062007年比仍然是高好几倍,但是银行通过信贷规模管制让有限的信贷流向其偏好的企业或行业,从而造成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信贷十分困难。

还有,国内银行利率是采取“存款利率下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在十年前,这种政策看上去是十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但当前这种利率控制的制度缺陷十分明显。因为,中国基准利率是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欧美国家的基准利率是货币市场拆借利率。看上去,都是央行通过基准利率调整来影响市场信贷关系,但由于两者基准利率完全不同,其基准利率调整对市场影响也完全不一样。国内央行通过利率管制,直接给银行信贷及存款定价。

在中国当前这种“存款利率下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央行直接调整的是银行信贷利率,而这种利率又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由于央行是直接管制银行信贷利率,这不仅使得国内金融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而且也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由于央行对银行信贷存款利率管制而完全扭曲。可以说,在现行的银行利率管制下,这种利率管制不仅成了向商业银行不断注入政策资源的工具(通过管制下的利率把利差扩大,从而让国内银行轻易获利),国内银行竞争也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扩张的竞争,而且也成了社会财富再分配重要的机制(严重的负利率就是通过利率管制把财富由债权人转移给债务人,而债权人是分散的存款人,债务人则是银行锁定的关系企业及个人)。当国内银行信贷政策转向,它不仅让银行贷款利率大幅升高,也进一步抬高了贷款门槛,许多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根本就无法从正常金融途径获得贷款。这不仅创造了民间借贷市场迅速膨胀的条件,也让广大民众的财富隐蔽地转向少数人(如果负利率3%,存款人一年的财富就可转移近7000亿元)。再加上银行贷款指标是掌握在银行少数人管理手上,这也为他们寻租创造了条件。

还有,民间信贷利率水平可达到50%以上,还在于有相应的载体企业来承担。如果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收益只是10%,那么这些企业是不可能进入民间信贷市场的。还有,今年以来国内股市十分低迷,进入证券市场不仅收益低,甚至于多数投资者都是负收益。在这样的情况,民间市场的资金也不可能会进入国内证券市场。通过承担这样高的利率只能是当前暴利的房地产业。市场知道,国内房地产业经过近十年暴利后,泡沫越吹大,风险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政府开始对银行信贷大规模流入房地产市场有所限制。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当信贷流入房地产开始收紧,其资金链就可能面临紧张。于是,暴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进入民间信贷市场。这不仅迅速推高民间信贷市场的利率,而且也造就了民间信贷的繁荣。同时金融市场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在负利率以及紧缩货币政策下,民间信贷活跃十分自然。但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金融市场制度缺陷有关,与金融市场的利率价格机制扭曲有关,与房地产暴利有关等,因此,对于国内民间借贷活跃不仅在于监管的完善,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还在于如何更大程度改革当前不合理法律制度,放开对金融市场严格管制,挤出房地产泡沫减弱对整个经济对房地产依赖性,否则当前民间信贷市场将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及社会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