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模式以及实施与指导
(2014-01-27 16:58:47)分类: 体育健康组研究成果 |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模式以及实施与指导
“幼儿园体育活动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是在《规程》思想的指导下,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结构、方法和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模式
该“模式”将体育活动过程分成三个部分,即:启动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它们互为基础、相互影响。只有三个部分协调得好,把握好各部分的比重,才能达到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
结合《指南》《纲要》我们认为:小班的体育活动在有一定的体育常规下活动,要结合小班年龄段的特点,教师应充分的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氛围应宽松自由,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小班应重在参与和体验情感上,不需要太硬性的要求技能的表现。小班教学游戏性比例重,教学呈低结构形式。中大班体育活动游戏性比例相对减弱,教学结构应严整、紧奏。
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教学模式为:
第一个环节:热身
可以采用音乐律动、儿歌律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热身、活动关节。
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包括游戏、比赛、练习等
一般经历导入、介绍、讲解、示范、模仿、练习、游戏或比赛、评价、再一次游戏或比赛、总结等过程。
第三个环节:放松
一般采用随音乐律动、模仿微风、树叶飘落、打小鼓、揉面团等放松动作。
二、活动量的安排
“模式”要求我们将活动量安排为:
启动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安静心率→小1 中1 →大1 →中2 → 大2 → 中3 → 小2 → 安静心率
(小1=小2 中1=中3<中2 大2>大1)
这样的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完全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生理机能的特点是:活动量上升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差。因此,我们在调控活动量时,由小到大,逐步上升。而这个上升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稍稍回落再达到高峰。但高峰的时间不宜过长,结束前有逐步下降的过程,避免了急剧变化。考虑到幼儿身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在高峰阶段也有调整,再推向第二个高峰。在峰值的控制上,第一个高峰应小于第二个高峰。至于其中每一段活动量所持续的时间,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另外,在分散活动部分,由于“三个自由”的存在,幼儿活动量高峰的峰值的大小及峰值出现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同时,我们还感到,幼儿活动量的大小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三、教师在指导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来指导幼儿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分散活动中,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可以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器械、自由地选择玩伴、自由地选择玩法,教师的指导是宽松的、随机的。此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但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并非是放任的,而是要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去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自愿的活动中体验动作。同时又要求教师让幼儿在自由的状况中调控好幼儿的运动量,教师必须同时兼顾到自由和活动量两方面。在活动中,由于幼儿享有“三个自由”,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必须是因人而异、因器械而宜、因玩法而宜。随时根据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幼儿在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得到不同的提高。因此,这一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其次,在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要求教师会观察。由于十几个孩子甚至几十个孩子的活动是同时展开的,这就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师必须把孩子的各种表现尽收眼底,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再作出反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注意分配品质。
(2) 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分散活动中,由于孩子是自由的,教师对孩子的指导不能强行介入,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这就需要教师会灵活使用指导语。如:当孩子利用彩绳玩“揪尾巴”的游戏,已跑得满头大汗,此时教师说:“你是不是想试一下彩绳还有许多有趣的玩法呢?”这一句话,既起到了调控孩子活动量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强制的意思,而是启发、诱导。至于孩子接下来用彩绳怎么玩,老师没有过多的限制。教师的语言在调节幼儿活动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除了语言,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对活动的热情去影响、感染幼儿的情绪,调控幼儿的活动量。
(3) 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把握活动的能力。在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注意点、敏感点不能集中于一点,而必须是全面把握。既不能只注意活动量而忽视动作的发展;也不能只重视“体”本身而忽视意志品质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综观“模式”中的指导过程,我们认为,要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调控好活动量是关键,而活动量的大小受幼儿活动情绪的影响,而调节幼儿情绪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儿童观的支配。因此,转变观念是有效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根本,也是优效地实施“体育活动模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