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鄞州邱隘盛垫村人杰地灵,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人自明永乐年入赘盛氏,盛垫马氏自此繁衍至今,马氏在当地已经占据半数以上。
清末马氏传至马海曙,名有木,初有志于科考,后弃仕途转而经商,不仅家道复兴,门庭重振,更为后世称道者其九子中有五子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和马廉均任教北大,号为北大五马,现简介如下。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他在马氏兄弟中排行老二。1905年,浙江公费选派一百名学生留学日本,马裕藻夫妇双双入选,东渡日本。当时他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学。1911年归国,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大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曾聘请鲁迅等人来校任教,并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一起提出以审定字音时使用的符号作为“注音字母”,此方案1918年由北洋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一直使用了40多年,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帮助识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马裕藻的女儿马珏,当年是北大赫赫有名的校花,她在回忆父亲马裕藻先生时说:“父亲一生别无所好,惟喜购书、读书。我们家曾搬过两次,每次觅房都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有足够的书房,至少要有三四间,室内四周都是大书架,还有大书桌。再一是离北大要近。父亲除了上课以外,就总在他的书房里。他的藏书大多是用朱红标点过的。读书备课,这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父亲去世后,按照他的心意,藏书(21000册)献给了北大图书馆。”
马衡(1881-1955),字叔平,排行第四。他与马鉴最为亲近,在清王朝最末一次科举取士中,他俩双双考中秀才。受推崇西学的维新运动影响,又在宁波开放境地中成长的兄弟俩,没去参加乡试,而是进入了南洋公学。毕业后马衡结婚,他的岳父就是宁波帮中号称“五金大王”的叶澄衷。身为商界巨擘的女婿,马衡却书生本质,他抛弃富豪生活,毅然北上从事高等教育。1918年至于1931年,马衡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讲师、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34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等众多著作。马衡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吸收现代考古学之长,注重文物发掘的现场考察,对青铜器研究、老姆台遗址发掘和“居延汉简”的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马衡值得一书的还有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立下的功绩。军阀孙殿英的东陵盗宝案,马衡是最早揭发者之一,而此举的后果是差点带来生命危险。1931年,日本侵华,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数千箱国宝在战火烽烟中,碾转东西南北,历尽艰难险阻,到抗战胜利竟传奇般地完璧归赵。身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可谓尽职尽责。不仅如此,马衡先生还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金石拓本等珍贵文物全都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马鉴(1883-1959),字季明,排行第五。南洋公学毕业后,他曾任教北平协和医学院。1925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26年至1936年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其间任国文系主任。1937年至1941年任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1942年至1945年任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文系主任,并于1944年至1945年任文学院院长。1946年至1951年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鉴的师德是有口皆碑的,有位学生曾这样评价:“季明师为人温文忠厚,讲书及谈话时都是那么谦和,有彬彬君子之风;处事认真负责,对学生选课及学业上的种种问题,都悉心扶助,指导有方。我没有听说同学们对他有什么不满或怨言。看他坦然泰然地周旋于本系数十位同事之中,情谊和洽,就知道他具有深厚的修养,善于处人处事。”但马鉴的温良恭谦不是无原则的,马氏家族,明大义重气节。1942年,香港沦陷时,有人受日军司令官指使,企图拉拢马鉴。他不仅自己巧妙脱身,回到大陆,而且还鼓励、帮助学生们回国投入抗日和继续学业。马鉴一生教书,对书籍爱之若命。他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对图书馆的建设付诸了很大心血。他个人的“老学斋”藏书也颇丰,蔡元培为马鉴书写的对联(系黄庭坚名句)“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是很真实的写照。
马准,字太玄。在马氏兄弟中,关于马准先生的资料最少。他是个民俗学家,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6年。1913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文字学和目录学。1927年顾颉刚先生邀请他至广州中山大学,负责图书馆工作。著作有《中印民间故事的比较》、《关于中国风俗材料书籍的介绍》等。
马廉(1893-1935),字隅卿,是马氏九兄弟中最末的一位。他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务长,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8月继鲁迅先生之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后主管孔德图书馆。1935年2月19日,在北京大学讲台上因脑溢血而英年早逝。马廉早年受王国维和鲁迅的影响,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研究古典小说、戏曲、弹词、鼓词、宝卷、俚曲等作品,成为著名的小说戏曲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史》、《录鬼簿新校注》、《曲录补正》、《不登大雅文库书目》、《鄞居访书录》、《千晋斋专录》、《劳久笔记》、《隅卿杂抄》等。
马廉又是著名的戏曲收藏家,一生抢救了大量珍稀版本的戏曲古籍。1932年回故乡鄞县养病时,他曾与郑振铎、赵万里一起,访得天一阁散出的明抄本《录鬼簿》,三人立即影抄出一部副本。第二年,他又在当地购得一包残书,其中有旧藏天一阁的明嘉靖刻本《六十家小说》中的《雨窗集》、《欹枕集》,马廉将此两册书交由书局影印出版,从而使十二篇宋元话本得以传世。马廉的“不登大雅之堂”书房,不仅藏书丰富,而且多孤本。他去世后,928种、5386册藏书,经专家整理后,于1937年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购藏。作为善本特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辟专室保存“马氏藏书”,它们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珍视。
马氏五兄弟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与北京大学渊源尤为深厚。马裕藻曾任北大国文系主任,马鉴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马准曾在北大教授文字学和目录学,于民俗学也颇有造诣。马衡、马裕藻和马廉更是与北大图书馆结有不解之缘。马衡于1923至1929年任北大图书馆古物美术部主任,1929年至1931年任馆长;马廉的不登大雅文库所藏5300多册小说戏曲于1937年入藏于北大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曾于2003年10月31日在馆内隆重举行“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和马廉)纪念活动。马鉴之子、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临在纪念仪式上将蔡元培先生题给其父马鉴先生书斋“老学斋”的对联“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手稿原件捐赠给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还为纪念活动特别影印出版了《不登大雅之堂藏珍本戏曲丛刊》,这既保存了戏曲文化遗产,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是对马廉为抢救和保存戏曲史料所作重大贡献的纪念。马廉毕生致力于古代小说戏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逝世后,其藏书归北大图书馆,当时称这批书为“马氏文库”。马氏书共928种。马氏藏书堂号为“不登大雅之堂”,又因藏有明刻孤本小说《平妖传》称“平妖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