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故事·伟业初创渔阳里

标签:
渔阳里陈独秀共青团 |

1.1920年春,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至上海后,住进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又称老渔阳里,现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入。

2.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知识青年中有着极大影响力。陈独秀迁居渔阳里后,在他的居所里,聚集了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热血青年。他们和陈独秀一起研究时政,共同思考中国的未来。

3.当时和陈独秀《新青年》月刊一起在上海宣传社会主义,特别是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的,还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等组织的《星期评论》和邵力子等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俞秀松、施存统等就是在陈独秀、戴季陶、沈玄庐的支持下,1920年4月初到星期评论社工作的。

4.在新渔阳里6号有一所外国语学社,一楼都是外国语学社的教室,很多青年人在此学习外语。其中俄语课由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负责,学生人数增多后,陈独秀等人也常常从老渔阳里穿越小道来给学生上课。

5.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正式发起建立。当时团的发起者有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俞秀松担任团组织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就设在这里。

6.青年团的团员们学习之余,还会负责刻钢板,印传单、抄写和校对等工作;他们积极向《共产党》《劳动界》等党办刊物投稿,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党、团组织,为共产党的早期建设、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们在新老两个渔阳里相连的小路上来回奔波,老渔阳里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新渔阳里正式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条小路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小道”。
前一篇:京华屐痕·西绒线胡同里的霱公府
后一篇:读史札记·克里奥女神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