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

(2017-12-05 11:00:16)
标签:

教育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状是,习作教学对大部分语文教师而言,就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习作教学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按部就班,有量无序。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习作教学便成为了语文教师要研究探讨的重头功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却似乎变了个样。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于是在学生中间便流传起了一些有关作文难的顺口溜:“作文、作文,难死人!”“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部分小学生一直以来所存在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也在不断地思考: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孩子们习作道路上的绊脚石?

通过实际的考察,我总结了以下看法:(1)缺乏留心身边事、身边物的习惯,不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语言储备不够丰富,对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运用不到位;(3)习作内容和形式的固定化使得孩子缺乏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为此,我来谈谈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观察积累,激发兴趣。

   (一)观察生活

习作就是生活的文字化。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很大原因是无话可说,对生活的不够留心,哪怕是精彩的事情也是一晃而过,丝毫没有想要记住的观念。其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便是孩子们习作最好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提炼出有趣的事情是习作的关键,于是,观察便是重中之重了。袁微子先生指出:“作文要有内容,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平时所见所闻。所见所闻都有赖于观察。”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时机,甚至说是创造时机,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篇观察日记,与此同时,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体验观察的乐趣,于是,我就决定给学生安排一次趣味观察的体验活动。为了装饰我的办公桌,我一开学就买了一盆盆栽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它的存在一下子就引起了我们班学生的兴趣,因为它很特别,半个西瓜形状的盆上面种着仙人掌,红绿搭配显得十分可爱。于是,我端着我的盆栽就走进了课室,一看到这个特别的东西,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

“你们觉得这个盆栽好看吗?特别吗?”我直接进入主题。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到:“特别!”趁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盆栽上,我紧接着提出了我本节课的目标和要求:仿照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写一写你所看到的,写生动写形象。

我把盆栽用投影仪放映出来,学生就开始动笔写了。我发现,这一次的课堂小练笔就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的参与度也明显高了。从之后学生上交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小练笔是出乎意料的,学生不仅仅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还能使用到一些修辞手法,使得描写生动形象了不少。这一次的意外收获,使我明白了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写出来的习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积累语言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语言的积累对习作的重要性。完成一篇习作就像是建造一栋房子,语言基础就相当于砖瓦,只有依靠一砖一瓦,才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子。那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呢?

1、从教材中积累语言。教材就是最好的例文,不仅如此,在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谚语等好词佳句,利用好这一资源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上完后就可以让学生积累的好词有:屹立、人声鼎沸、浩浩荡荡……,佳句有: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从网络媒体中积累语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等媒体设备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教师在鼓励学生多欣赏精彩画面和动人音乐的童话,更应主张学生用心去聆听其中的语言,并做好记录,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如《作文选》中大多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优秀学生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的优美的句子、段落可供积累。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读懂的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这样积累下来的词语、句子也就不少了。

要想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好词佳句,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使记录的词语、句子,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宝藏,随用随取。

二、创设情景,书写兴趣。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小学生看到一个习作题目后往往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什么,因为他们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不是很丰富,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

例如,有一次课堂小练笔,我让一位同学到前面讲故事,我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服饰、神态、语言和动作,为他“画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写完后我让几位同学到前面读自己的作文,并让大家评一评,看谁“画”的最逼真。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来读。

(二)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入手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老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需求,留心观察游戏的经过是怎样的,大家都有什么动作,表情如何,你自己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事实证明,学生的习作大都写得不错。

三、评改有道,保持兴趣。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不难发现,其实学生对习作提不起兴趣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的习作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去习作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习作的评改上应该多用心,通过对习作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写作,使得学生对习作始终保持着兴趣。

(一)学生评改,教师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开展各种独特的评改形式,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规律,在反复修改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用心批改,注重分析。

在批改习作中,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一点点亮点和进步都要加以放大,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好,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等等,都应该在旁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这个字用得真好!很恰当!”“这里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说明你已经认真观察了。”“这句话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得非常好!”等等。即使有不当之处,也要试着换一种引导的语气,“倘若能用个四字的词语就更棒了。”“试读一下,句子怎么样才能更通顺呢?”等等。学生看见老师如此用心地批改自己的习作,一定会更加认真地进行下一次的写作训练的,在良性循环中,彼此都能获得进步。

习作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事情,无法急于求成,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和相互合作中,才能不断地总结出习作的规律,才能使习作教学和学生写作更好地契合,发散出习作在语文天地里独特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