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东侨报
美东侨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347
  • 关注人气: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北美华文作家谈跨文化创作(图)

(2016-05-19 02:44:41)
标签:

杂谈

【侨报记者管黎明5月17日纽约报道】当今学术界和文学界正在形成一个共识,即当代北美华文作家的创作正在为汉语文学贡献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汉语文坛的一股重要力量。跨文化的经历不仅为北美的作家们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意识,也为他们的创作实践埋下了厚积薄发的种子。而当今北美新移民作家的创作格局究竟怎样?为此,侨报作家俱乐部17日晚特地举办“当代北美华文创作座谈会”,邀请来自加拿大、美国各地的数十位华文作家和研究者聚首纽约,探讨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走向,分享在异国他乡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和体验。
当代北美华文作家谈跨文化创作(图)
出席活动的部分嘉宾合影。 (侨报记者管黎明摄)
当代北美华文作家谈跨文化创作(图)
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鼎钧先生在本次座谈会中发表讲话。 (侨报记者管黎明摄)
当代北美华文作家谈跨文化创作(图)
侨报总裁游江为活动致开幕词。 (侨报记者管黎明摄)

  当晚,来自休斯顿的陈瑞琳、加拿大多伦多的陈河、洛杉矶的施玮、旧金山的吕红及施雨,以及纽约本地的宣树铮、周励、王威、枫雨、江岚、蔡维忠、海云等现场分享了他们个人的创作体会。现年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鼎钧先生和已故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的夫人王洞也到会,吸引众多喜爱文学的听众出席。侨报总裁游江为活动致开幕词。座谈会由侨报周末主编刘倩主持。

  从休斯顿赶来出席活动的陈瑞琳在演讲中表示,当今时代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可以说“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地方在于各类媒体副刊和文学团体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与交流平台,这在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坏的地方在于,如今人们已经被各种高科技绑架,没有了阅读的时间,很多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怎么阅读;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要坚守文学创作,是作家们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当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所创下的160万册的发行纪录恐怕不会再出现了。

  曾在阿尔巴尼亚、加拿大生活多年的温州籍作家陈河与来宾们分享了自己的“写作资源”问题,指每个写作者不应该急于把自己的生活一笔写完,而是应该慢下来,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轮番耕耘,否则很多人会写到“没东西写的地步,甚至忍不住精神煎熬去自杀。”

  91岁高龄的王鼎钧在随后的致辞中就陈河的“自杀”一说进行调侃,指自己当年也曾想自杀,“可我没有自杀,因为我想研究自杀”,甚至还专门去买了一本西方作家的400多页的《自杀论》,发现原来自杀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种类型,“当初我想自杀是为了利己,如果我自杀了,那就没有利他的机会了。” 王鼎钧笑称自己“是生活在感觉里,(如今)这个感觉也不错。”

  作家施玮分享了自己的“灵性文学艺术创作”观点,指大部分文学都停留在描写“物质与生存”的层面,还有一类是精神层面的,但她更推崇“灵性”层面的创作。作家施雨则分享了自己从作家到编剧的经历,指海外的生活经历虽然会让人视野广阔,更为国际化,可是在国内的影视界,这种“国际化”的作品会让影视业者感觉陌生而难以接受,这会给剧本寻找投资造成很大的困难,而如今她本人已开始尝试自己担任制片,希望制作出融合中西文化的受欢迎的影视作品。

  著名作家周励也在活动期间介绍了自己当年创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经历,指当初只是写了一篇记录自己来美留学打工的文章发表在1992年第一期的《十月》杂志上,没想到一篇下来,编辑马上催要第二篇,最后居然结集成书,也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欢迎。周励也回顾了自己在纽约与夏志清和董鼎山两位文学界前辈交往的经历,如今两人都已逝去,让人无限伤感。

  北京籍的女作家枫雨(姜宇)是宋代词人姜夔的第24代传人。先后出版有散文集《思念的季节》、短篇小说集《套在指上的环》和中篇小说集《八零后的偷渡客》等作品的她在演讲中表示,作家应该到“没有风景的地方寻找风景,有风景的地方谁都能看得到,不需要我们”,作家的创作贵在发掘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还必须得耐得住寂寞。

  著名作家宣树铮则在现场总结了当今北美华文文坛的现状,王威、江岚、蔡维忠、海云等也都现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与经历。

  出席当天活动的嘉宾还包括陈安、濮青、五月、鲁鸣、谢凌岚、陈屹、梓樱、花俊雄、罗慰年、梅菁、任彦方、程奇逢、程应铸、李文心、饶蕾、阮克强、陈金兰、应帆、唐简、常少宏、宋德利、卢信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