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侨报实习生戴安妮9月12日纽约图文报道】在纽约,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不胜枚举,但真正能够扎根主流社会、坚持几十年的机构却如凤毛麟角,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就是其中之一,9月12日它在华盛顿街100号新会所举办了搬迁后的第一场活动:秋季家庭同乐日活动,吸引了上百个家庭参与。




“我们的活动最大的特点立足主流社会、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和高策划性地组织活动。”华美协进社的教育部主任廖申展女士说。9月12日举办的家庭同乐日活动主打的就是亲子游。无论是功夫表演、学做饺子、书画表演、中国风手工艺品制作等,都力图用最简明直接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当天的活动在锣鼓声与中国功夫表演中开幕,广伟林洪拳班的师生带来了表演引得场下叫好声不断。据广伟林师傅介绍,当天最小的表演者仅7岁。洋面孔也是当天功夫表演的主力。年仅9岁的Matthew已经跟随中国老师学习了近5年了,他的爸爸Brian对儿子的表演非常满意,小家伙直呼“我感觉好极了!”。
洋面孔、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贝大伟在当天的参与者中颇为显眼。更有趣的是,他是一名教中文的美国人、学习中文20年、娶了一位台湾的太太。让他颇为自豪的是,他们4岁半的儿子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贝太太表示,“中国文化应该是血液里的元素,孙悟空应该是陪伴他成长的英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据廖申展女士介绍,此次活动共有150余人提前报名,加上一些当场被吸引过来的群众,保守估计有200多人参加。超出预期的人数使华美协进社提供的中国餐在20分钟内哄抢一空。“其实很多美国人很喜欢饺子,但有些人甚至都没有概念饺子就是典型中国食物,通过饺子去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简单又有趣。” 华美协进社市场部主任英怡丽(Elizabeth Ingrassia)说。
“跨文化理解非常重要,我希望能用我们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它变成一种具体的存在,而不是抽象的口号。” 英怡丽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