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随笔:石耳
(2023-11-12 11:49:33)
标签:
石耳 |
分类: 揽胜随笔 |
你听说过“石耳”吗?石壁上能长出木耳一般的东西来,你觉得奇怪吗?我在张家界的超市里亲眼见过它。它是宝贵的珍品,也是张家界的一大特产。
石耳,又叫岩耳,是菌类食物中一种黑色的地衣植物,它生长在座北朝南、岩壁湿润、属沙质页岩的地方,状如朵小的黑木耳,但背面是白色的,象抹上一层石灰似的。
我在超市见到的石耳,有精装与散装两种,散装的装在塑料袋里,标价每斤500元。我用手捏起一撮,质地很轻。
石耳生长缓慢,有民谚曰:“三年长个疤,五年铜钱大,三十年才长巴掌大。”石耳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记载:“气味甘,清平无毒”,有“明目益精之功能”。《本草纲目拾遗》云:“作羹饷客最为珍”,享有“素中荤”、“植物肉”之美称。
采石耳是一件惊险的劳动,既要有胆量,又要有技艺。采摘者要先投师学艺,掌握基本要领后,再去实践。一般在春雨或秋雨之后采摘,此时石耳被雨水浸泡,比较显眼。石耳附生在沙岩峰林的崖壁上,采摘者要腰拴绳索,挂索下岩,在陡峭的崖壁上登脚移位,用特制的小铁铲轻铲慢刮,不能让石耳破损。
由于采摘艰难,容易摔伤殒命,故采摘者非常迷信,采摘前要行“封山”之礼,焚香烧纸,敬山神,画纸符,避山鬼。入山前,要在路口焚烧纸钱看“兆头”,如纸灰原地不动,就认定是好兆头,可以上山采摘;若纸灰被风打旋升空而去,就被认定是不好的“兆头”,不敢进山。
石耳采之不易,故价钱不菲,旧时三斗谷换一两石耳,还可以用石耳抵交粮赋,故有许多人不惜身家性命去干采石耳这一行。这有点象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所写的捕蛇者。旧诗曾云:
石耳敷生庐岳巅,阁黎自采入云天。
苍龙锐甲层层薄,玉女裁成片片玄。
吃石耳须得法,应先将石耳在温水中浸泡二十分钟,再放入淘米水中搓揉,将含沙洗净,清水滤干。石耳一般只作配料,不单独炒吃,炖鸡、鸭、排骨、猪蹄食用,其味鲜美,是营养滋补品。据载,它有滋养、消炎、降压的功能,对脱肛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我没有购买。有句云:“君子动眼不动手”,又有句云:“君子动手也不动口”,目的只在增长见识。真的买回来了,不见得你就懂得弄着吃;懂得弄着吃了,不见得就适合自己的胃口;适合自己的胃口了,不见得它的那些功能会在你的身上得到验证。旅游购物,理智消费,尽量不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