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随笔:姑嫂塔的诗
(2022-09-21 20:43:17)
标签:
姑嫂塔的诗 |
分类: 读诗随笔 |
有一首诗写了姑嫂塔的悲惨传说。诗云:
峥嵘石塔对晴昏;
姑嫂何年洒泪痕?
沧海难填精卫恨,
荒山化作杜鹃魂。
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之一是:很早的时候,晋南发生大旱,田园荒芜,十家九户断了炊烟。有位青年,结婚不久,无可奈何中告别了妻子和妹妹,到南洋谋生。从此,杳无音讯。年复一年,不见丈夫、哥哥回来。他们思念殷切,只好到宝盖山上登高望远,可望啊望,还是不见归帆踪影。于是,她俩在山上垒石垫脚,不分昼夜,垒呀垒,垒石数丈,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天涯海角。
然过尽千帆都不是,思悠悠,恨悠悠,终于盼来了青年的归舟在大海上飘飘摇摇。不料,风狂起,浪狂啸,这大海的一叶扁舟被狂涛卷走了!姑嫂俩绝望了!从山崖上跳下了大海,无情的大海波涛把姑嫂卷走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姑嫂俩,就在她俩垒石的地方建起了这座石塔。关于这,《闽书》上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泛海久不至,姑嫂登塔而望之……”如今塔的末层有一方形龛,龛内刻二女像,形象模糊,传说就是姑嫂二人。晋江父老说,出洋谋生的人,如站在船上看不见姑嫂塔,就知道自己已经远离故土,止不住会潸然泪下;海外归来的游子,若站在船上看见了姑嫂塔,就知道快到故乡、快见到亲人,而热泪盈眶!
明代黄克晦有首诗,写了这一凄凉的景象,诗云:
绝顶芙蓉塔,空怜结构劳。
影孤悬碧汉,风落壮寒涛。
元气苍苍阔,冥心杳杳高。
时闻环佩响,二妃出游遨。
姑嫂塔周围的村庄,过去沿袭着一种叫“中秋点塔”的风俗。每逢中秋夜,无论是星月皓洁,还是风雨凄迷,四乡八里的人们都会齐集山头,在塔上点起火把,燃起松明,数十里外,也看得姑嫂塔火光灼(zhuo)灼,烈焰熊熊。据说,这是为海外归帆不再迷航,姑嫂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是“中秋点塔”的良好愿望,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侨乡人民的悲惨命运。……
姑嫂塔,原名万寿塔,亦名关锁塔。取自唐诗的“关门不锁寒江水,日夜潺湲(chanyuan)送客舟”的句子。据《晋江县志》载,“宋绍兴中,僧介殊建”。南宋时代的泉州,中外商旅往来频繁,在滨海的宝盖山上建塔,无论僧人的意图如何,姑嫂塔的建设,即可了望海上船泊,又可让海上船泊望见姑嫂塔的灯火,它实际上起了航标灯的作用。《八闽志》云:“在永宁里有石塔(指姑嫂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
姑嫂塔是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空心石塔,全部由花岗岩建造。上下五层,高二十一米。塔门向西,底层外加圈廊,塔身层层缩小,塔檐层叠,每层塔廊下有围栏环护,最上端置葫芦刹。塔内有石阶回旋通到塔顶,登临其上,泉南胜景尽收眼底,浩瀚东海,风樯林立,一览无余。姑嫂塔背泉南平畴,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ming)之势。此塔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迄今已八百多年了!第一层面西有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转角倚(yi)柱作梅花形,顶置护斗。明代詹仰庇(bi)有诗描绘姑嫂塔的恢宏气势曰:
宝盖峰高控东海,西来金马远争雄。
手摩霄汉千山尽,眼入沧溟百鸟通。
虎豹风生幽涧底,鱼龙云起大波中。
天涯恍有神仙气,一啸冷然若御空。
姑嫂塔下,临永宁的一边,有奇石峥嵘的“虎岫岩”,岩下有“虎岫岩”寺,壮丽辉煌,林木青葱,云光石润,清泉涌流,幽雅静谧(mi),是一礼佛休闲胜地。明代苏濬(jun)(紫溪)有诗云:
古刹倚嶒霄,乘风独听潮。
千杯迎海市,万里借扶摇。
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
二妃环佩冷,秋色正萧萧。
姑嫂塔,代有重修。八百多年来,屡遭雷击,破损严重。至改革开放时,塔身被震,裂缝最大达14厘米,塔石断裂近八百块,各栏虽有栏杆柱孔,但栏杆一无所有,势有倾塌之危。1981年,全塔修复。施工人员冒严寒,顶酷暑,抵风沙,历时一年又两个月,于1983年竣工。如今塔上安装了避雷设施,全塔修葺一新。
1984年8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