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随笔:郭沫若在闽南的题咏
(2019-12-29 20:48:19)
标签:
郭沫若在闽南的题咏 |
分类: 故乡随笔 |
1962年冬,时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先后到武夷、南平、福州、莆田、泉州、晋江、安海、石井等地视察,而后到厦门,足迹遍及闽北闽南,所到之处,多有题咏,本文搜集的是他在闽南的题咏。
11月15日,郭老抵达厦门。他住鼓浪屿日光岩下的干部招待所,次日,便兴致勃勃地登上日光岩,观看了郑成功的龙头山寨和水操台及历史名人的摩崖题刻。他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缅怀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不禁心潮澎湃,写下了《登日光岩》一诗。诗云:
晃崖磅礴沐天风,屹立鹭江第一峰。
音乐名区联蜃市,英雄故垒看艨艟。
金门锁定瓮中鳖,铁轨飞驰海上龙。
昨日荷夷今日美,驱除待命有先锋。
注:艨艟:(mengchong)古代战船,亦作“蒙冲”。
此诗颂赞了厦门的壮美风光和建设新貌,表达了他渴望金台回归祖国的心情。随后,郭老来到位于日光岩北麓的“郑成功纪念馆”,此前,他曾为纪念观题写了匾额,此时又写了一副对联,联文为: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当时纪念馆有一枚古银币,正面上端铸有“漳州军饷”四字,下方有草书花押,背面为“足纹通行”四个字,馆领导请郭老鉴定,郭老端祥许久,认定“花押”是“成功”两字的合书。即席又写了一首五绝:
故垒想雄风,海天一望中。
漳州军饷在,二字署成功。
诗写于11月16日上午,偕他而来的有郭老夫人于立群。23日郭老至厦大参观,座谈时,厦大历史系副教授陈文松,认为花押有“朱”字在内,应是“朱成功”三字的合书。郭老大喜过望,表示完全同意,并一再向陈先生道谢。郭老认为花押如果仅只是“成功”二字,人们或许说,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词汇,现在既有“朱”字在内,那郑成功铸造银币就成为铁案难移了!他说,这是宝贝,这是我国最早的银币。从这件事中,可见郭老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和坦荡襟怀。
郭老在厦门还参观了高集海堤,写下了《访高集海堤》的五言律诗。诗云:
控海鼓东风,长堤御铁龙。
金门晴霭外,黄舍碧城中。
劲足重洋小,心雄万厄空。
岛今成半岛,宏伟见人工。
注:“黄”原加“学”字头,指学校。
高集海堤于1953年6月动工,1955年10月建成。长2212米,宽19米。堤上有火车、汽车、人行道,整座海堤用花岗岩筑成。朱德委员长曾亲笔题词:“移山填海”。当年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从几十座山上采下石块,用木船把石块运往海峡,抛进海底,砌成堤岸。郭老这诗颂赞了厦门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郭老还参观了集美鳌园与“归来堂”。“归来堂”是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病逝后,遵照周总理指示、按嘉庚先生生前的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堂中央是陈嘉庚先生的全身坐式石雕像。郭老参观时,题了一联:
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
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此联嵌入了“百、一、万、千”四个数字,颂赞了鳌园的广博雄观,同时表达了他对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精神的景仰。
郭老对文物极为兴趣,他在厦考察的短短几天,特地到文物店参观,为该店题额,并写了一首诗。诗无题,诗前有个小序,说明题诗之意是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其诗曰:
艺苑东风二十春,百花齐放四时新。
莺歌燕舞流天籁,岳峙渊渟绝滓尘。
服务人民增喜乐,发扬马列倍精神。
播之四海而皆准,传至千秋亦是真。
天籁:原指自然界的声音,这里指文艺创作的繁荣局面。岳峙:高山耸立;渊渟:深潭澄水;绝滓尘:摈弃沉渣埃尘,喻指文艺作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此诗颂赞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也及表达了他期盼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心情。诗写于1962年,有的诗句运用了当时流行的语句,是可理解的。
郭老在厦还到南普陀访问,在南普陀留下了一道广为流传的素菜名,叫“半月沉江”。其时,郭老在南普陀品尝素菜时,有一道菜为面筋汤,内有当归、香菇、冬笋。墨色香菇浮出,白色面筋沉下一半,郭老以其诗人的眼光,说这道菜宛如半轮圆月沉入江底,给它取名为“半月沉江”。这富有诗味的名称使南普陀的这道菜久负盛名,沿用至今。如今游客到南普陀都忘不了点“半月沉江”这道菜。用餐后,郭老为南普陀寺题了一诗。诗云:
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
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
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
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五老,即指南普陀寺后的五老峰,五座山峰像五个老人而得名。郭老在赞扬南普陀、五老峰的景致时,也指出五老峰的题名太多,引以为憾。林壑山岩的题刻不可太滥,太杂,否则会适得其反。郭老早在几十年前就给我们点出这一问题了,不能不引以为戒。
郭老到晋江考察时,为晋江的金鸡渠撰写了碑文,这是十分罕见与难得的。他还到安海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桥。并为五里桥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其诗云: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君谟,即蔡襄,北宋仙游人,泉州洛阳桥的建造者。传说他建造洛阳桥时,桥墩不断被潮水冲走,正愁无计,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个“醋”字,于是在廿(nian,二十)日酉时安桥墩(“醋”字为“酉”与“廿”合成)。蔡襄养牡蛎固桥墩为史实,而“梦醋”即为传说,故郭老说“不信”。明俨,即郑成功,郑成功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安海,亦文亦武,善书工诗,偶而不拘格律作诗,故郭老云“偶题糕”。“题糕”一典,据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因古无“糕”字,而不敢用,显得过于拘泥。
此诗颂赞了晋江人民的劳动精神及郑成功复台的伟大功绩。“五里桥成陆上桥”,道出了古今的沧桑变化。昔时海浪滔滔的海湾已成了陆地。如今五里桥所在的海湾,已成了著名的安平工业开发区,高楼栉比,商肆繁荣,车辆穿梭往来于五里桥下;“五里桥”屡经修葺,焕然一新。今日之“五里桥”,又非昔日郭老考察时可比。诗中的“郑藩旧邸踪全消”,如今读来,又似乎在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尤其是郑成功的文物、遗迹。
郭老这次闽南之行,还考察了历史名城泉州,他在泉州观看了由泉州高甲戏剧团编演的《连陞三级》,观后赋诗称赞:
糊涂天子糊涂臣,三级连升笑煞人;
选得状元无点墨,演来高甲倍精神。
轻君贵庶嘲封建,尊女卑男寓革新。
寄问何时来北极,重闻金鼓响振振。
泉州高甲戏剧团编演的《连陞三级》,在“文革”中,受到严厉批判,一些艺人受到迫害。抚今追昔,令人感叹唏嘘!改革开放,才迎来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