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随笔:鲁迅与龙舌兰
(2015-01-16 19:43:54)
标签:
鲁迅与龙舌兰 |
分类: 人物随笔 |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于1926年10月12日,写过一篇题为《藤野先生》的回忆文章。——该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3期。文中写道:“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他曾向厦大的学生说:“厦门大学只有一件值得骄傲的,就是在它的周围有这么丰富的宝物。你们闽南人真可自豪。倘在北京,这种植物靠满清皇帝的大力,也只能在所谓的‘御苑’里,看见一两株。”
鲁迅先生所说的野生芦荟,厦门人称之为“番仔芦荟”,在我的老家则称之为“割”。它是龙舌兰中的一种,学名叫“剑麻”。这种亚热带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形状像芦荟。
剑麻北方稀少,只能靠温室培养。而在闽南,特别是在当时尚处在厦门岛荒僻之野的厦门大学,到处都是。我少年时,老家的田边地头,山野埔地,都有它的身影,如今是一株也没有了!
剑麻最大用处是可以用来护岸固土,把它种植在宅地周围,因它的叶片阔大,像一把锋利的绿色利剑,叶片丛生在根部,向四面展开,就像一把把利剑指向天穹。它的两边叶缘各有一排像锯齿般的倒钩的利刺,叶尖像针一般尖锐,牛羊犬豕(shi)见了它,都退避三舍,不敢惹它;可以防止鸡禽牲畜进入宅地损毁作物蔬菜。故农人喜爱它,珍惜它,培植它,离不开它。
剑麻能开花,但难得见到。开花时,先抽出高高的花茎,花茎上一节节开出成簇成团的金黄色的小花,开花结实后,母株便枯萎死去了,它的根部会生长出新的嫩芽来。又高又长的花茎晒干后,人们用它来搭建凉棚避暑。可以说,剑麻的一生是不求于人而尽心奉献的一生。
剑麻极耐贫瘠,能在干旱的埔地上生长,无须浇水,又极其坚韧,叶片浸泡后析出的纤维可打绳索,织成的鱼网耐碱耐磨,不易断裂。或许是剑麻的这种坚韧的品格与鲁迅的韧的战斗精神相融、相通、相吻合,鲁迅才那么喜欢它,以它为闽南人的骄傲。
鲁迅在将要离开厦门时,特请中山路照相馆的师傅为他与剑麻合拍了一张照像。这张照像,鲁迅单身一人坐在山岩上,周围是坟堆与剑麻,剑麻的许多剑叶直指蓝天,鲁迅先生身穿长袍,双手合拢,双目炯炯逼视前方。
这张和剑麻合照的珍贵照片,是鲁迅精神的象征,也是作为平常植物的剑麻的骄傲,也是厦门人、闽南人的自豪。
如今闽南的龙舌兰已经稀少,植物园有几株,胡里山炮台海边的山岩上有几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