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揽胜随笔:厦门篇:水涨“上帝公庙”

(2013-08-04 11:54:10)
标签:

水涨“上帝公庙”

文化

分类: 揽胜随笔

乍听起来,这庙的名字有点怪——水涨上帝公庙,其实有其因缘。水涨上帝公庙在鹭江道“和平码头大楼”对面的虎头山上。远看这座小庙屹立虎头山尾的山腰,凌空而立,在山石榕荫的掩映中,很像一座小巧玲珑的城市风景雕塑。庙占地只几十平方米,可是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建筑,近年来修葺一新。我绕过山南隅爬坡而上,一道废垣爬满榕根,而茎干从崖底撑出一片榕荫来。沿迂曲山径走向庙宇,从边门入。庙中有座小殿宇,殿前有廊道,廊道前是个小庭院,栽种花木。殿中小佛龛供奉着一尊戴红披肩的“玄天上帝”;上帝公持剑,威风凛凛。案桌上有个以雕狮为耳的扁圆形铜香炉,上铸“武西殿”三字。殿门两旁有两根六角形的青石柱,雕刻了一副对联:

 

山耸龙头虎头,作武西之保障;

江浮剑石卵石,昭上帝之威灵。

 

此联点出了小庙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据鹭江道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江相望;剑石在郑成功塑像西南海面上,形似剑,如今安有航标灯。卵石不知所指,如今已废。

站于庙廊下,居高临下,风光壮美。厦门港码头大楼如一只巨大的艨艟横亘海边;鼓浪屿露出南端一角,绿树与碧水相荡漾;新修的鹭江道如白色缎带绕山而过,各色轿车风驰电掣行驶在绿篱带与花草树木之间。

回身入庙,见庙门内侧各有一柱青石龙雕,龙身从上端盘旋到下端,昂起龙头张牙舞爪。这是清代道光戊子年(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所雕。庙祝说:“文革”糟到破坏,已经工匠修整,但工艺粗糙,可见泥灰补缀痕迹。庙的南边门侧树一石碑,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立,字迹模糊,笔者欲认不得,于是抚摩字迹,约略可知,此庙建于乾隆二十八年,距今已240多年。庙宇曾因康熙年间的海禁迁于内地,后海疆平定覆界,重新在鹭岛募资择地重建。道光年间的《厦门志》只简略地记载:“山南(望高山)临海有帝庙,曰‘武西殿’,与鼓浪屿对。下有龟蛇石浮于海面。”

关于此庙有个传说,其时望高山临海,有次海涨大潮,漂来一块大樟木,泊在竹寮巷口妈祖宫下海上的一块礁石旁,几个昼夜过去了,樟木仍不被潮水漂走。后来有人得神灵托梦,这块樟木为神灵所赐,于是用这块樟木雕刻了一尊“玄天上帝”的神像,在妈祖宫近旁建起了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因有此来历,故名“水涨上帝公庙”。妈祖宫是厦门渔民朝拜的圣地,而“水涨上帝公”也成了渔民船只的保护神。至于为何将这块樟木雕刻为“玄天上帝”,乃是樟木停滞的海面上有龟蛇礁石的缘故,上帝公的造像是手持宝剑、脚踩龟蛇。

依笔者所见,凡建寺庙或开凿佛窟,都有类似托梦或佛光出现的传说,奉佛者都懂得,言神灵托梦或传播发现什么奇异景象,其号召力比说教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几天前从鹭江道经过,此庙已荡然无存,工人正在建筑高楼大厦,为此,我更感到有作此文的必要。

 

 

 

 

 

 

                                                                             2003年10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