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之从王国维《人间词话》看“替代字”、“用典隶事”的使用
(2011-12-20 21:24:15)
标签:
杂谈 |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对一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主张,王国维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给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然而,作为一名国学大师,也存在一些看似矛盾之处,给后人造成误解,其中以对诗词写作使用“替代字”和“用典”的态度较为典型。本人对此发表愚见。
首先,在第九则出现的“词最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很明显,王国维先生对这种使用“代字”的现象是不赞同的,他认为,在“语妙”、“意足”的情况下根本可以不用替代字。其实我觉得以“桂华”来代替月光是很合适的,意境很美。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这一个“忌”字,世人的理解往往是“禁忌”,于是,得出王国维先生对此做法是反对的。我认为其实不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忌”还可作“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少用,尽量避免”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更佳。(下文详细分析)我们再来看“壹拾则”: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替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这里又提到了“替代字”,但是,此处的“替代字”略有不同,应特指“用典”。代字,指的是在诗词中使用代替粉饰的字。而“用典”,是指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如“红雨”是出自李贺《将进酒》诗云:“况是青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人借用“红雨”来代指桃花或落花。“刘郎”,指刘禹锡。刘禹锡《游玄都观咏看花诸君子》诗云:“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后又作《游玄都观诗》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于是后人多用“刘郎”代指桃花。“章台”、“灞岸”同样均有其出处,所以,此则也历来被当做王国维反对“用典”的论据。
另外,我觉得,对于“替代字”、“典故”的使用,首先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所使用的应是人们所熟悉的,或者是约定俗形成的,而不是那些生僻难解的。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特新颖的创新,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