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的觉醒——浅析《孽海花》中傅彩云的形象(1237 韦海珍)
(2011-12-18 22:02:08)
标签:
杂谈 |
《孽海花》是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其最有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的一本小说,其中讲述的主要是清末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不乏有很多的士大夫阶层的末代官员,也有很多的革命烈士、改革烈士;甚至还出现了一批大胆走出封建礼教、婚姻束缚,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其中就最为突出的就是小说中的主之宾人物——傅彩云。
一
傅彩云何许人也?她出身卑贱,十多岁就沦落风尘,由于巧笑倩盼,成为名噪姑苏的花魁。她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与金雯青相遇的时刻,是在第七回中,写道金雯青看到的彩云是:却见那轿子里坐着个十四五岁的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的女郎,面如瓜子,脸若桃花,两条欲蹙不蹙的蛾眉,一双似开非开的凤眼,似曾相识,莫道无情,正是说不尽的体态风流,风姿绰约。这些描写就已经把一个美丽、青春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又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女性的一种欣赏情感。
在第九回中,傅彩云与金雯青出使他国,在萨克森公司船上,雯青为彩云找来了夏雅丽教授德语,其中有写到“彩云资性聪明,不到十日,语言已略能通晓。”在这里,作者着意要刻画的就是傅彩云的聪慧,就已经开始对她不同于传统女性形象的描写步伐了。她懂得自主地去接受异国的语言文化,相比金雯青来说,她在思想上更为先进,更能够自主地接受外来的东西。我们知道金雯青作为一名外使,出使各国,对各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思想都不加考察,甚至在第十回中,夏雅丽来找雯青兴师问罪时,连对方的话语都听不懂,最后只能由傅彩云与其交涉,为他解了围。当金雯青知道了夏雅丽的来历之后,他认为是“大逆不道,谋为不轨的叛党”同时还认为“男的还罢了,怎么女人家不谨守闺门,也出来胡闹?”我们知道,雯青是彩云的丈夫,而雯青却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法的人,在他的心中,女人应该恪守妇道,具有贞操节烈的观念,因此,雯青的思想与彩云的思想在质上已经相抵触。之后彩云与雯青一起游历各国,出入于宫廷与各种社交活动场合。她外语流利,横波流媚,靓妆婀娜,聪明乖巧,善解人意,由于没有贞操节烈的观念,所以在欧洲很快博得“放诞美人”称号。在德国,讲到茶的故事的时候,雯青并不认为彩云有何异人之处,但是彩云听了却在心里想到:老爷这明明估量我是个小家女子,不能替他争面子,怕我闹笑话。我倒偏要显个手段胜过侯夫人,也叫他不敢小窥。从这些心里描写中,彩云具有一种不屈服以及觉醒的意识,她认为女子不应只是依靠男人生存,更应该自主独立,所以彩云这个有着女性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忠于固步自封、传统腐化的金雯青的。
二
我们知道,彩云与雯青出使外国,见过众多的人事,也接受了他们的思想,在社交界里出尽了风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她的风流史。她不仅与阿福有私情,同时德国中尉瓦德西有一段情,甚至到后来的与孙三儿私奔,又利用菊爱结交权贵摆脱三儿的纠缠。当然这些并不能表现她是一个人冷血、无情、放荡的女人,却能够描绘出一个不压抑欲望、人性,又富于感性的女性形象。她对雯青是有感情的,只是这种感情只是限于感激,她感激他从妓院中救了她,她感激他对她的宽容爱护,可是毕竟雯青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达官贵人形象,他的传统观念与彩云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况且雯青并不能满足彩云在性和思想上的各种需求,这也造成了彩云最终有了“外遇”的一个原因。
她对于雯青的死是很自责的,这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有良知的女性。但是这种自责终究抵挡不住她那已经觉醒的意识——女人不应该困于封建礼法以及不平等的婚姻里面,这才有了她最后与张夫人摊牌,要求走出金家。相比而言,张夫人就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女性,她并不能认同彩云的做法,在她的思想里,女人死了丈夫,就要为丈夫守寡,恪守妇道,而不应该到外面抛头露面。傅彩云因为与孙三儿私会不成,回到金家,张夫人看到她一天都没有在家颜色自然是不好看,听到彩云说去听戏的话,张夫人却正颜厉色地教训起来说:“现在比不得老爷在的时节,可以由着你的性儿闹。你既要守节,就该循规蹈矩,岂可百日未满,整夜在外,成何体统!”但是彩云不等张夫人说完,别转脸冷笑道:“什么叫做体统?动不动就抬出体统来吓唬人!你们做大老母的有体统,尽开口体统,闭口体统。我们既做了小老母早就失了体统,哪儿轮得到我们讲体统呢!你们怕失体统,那么老实不客气的放我出去就得了!否则除非把你的诰封借给我不还。”敢于反抗当时处于家长地位的张夫人,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敢于反抗礼教,这一席话,足以把傅彩云这个女性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表现彩云是一个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彩云与孙三儿的那一段情,彩云不禁锢自己的人性需求,这是与封建礼教制度相违背的。孙三儿认为“等到雯青一死,从此彩云就是他的专利品了。”“他料想金家绝不能容彩云,彩云也绝不会在金家守节”他甚至认为只要到了四十九天,“彩云一定要跳出樊笼,另寻主顾。这个主顾除了他,还有谁呢”这当然是孙三儿的想法,他把傅彩云想得和传统的女性一样,是要依靠着男人而活的,是男人的“专利品”,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彩云和以往他所认识的女性不同,她懂得为自己而活,懂得独立自由地活,这才有了她好不虚假地与金家决裂,“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在她看来“不守节,去自由,在他是天经地义的办法,不必迟疑。”但是她也不是盲目地追求自由,她仔细地考虑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该如何生存,“若再嫁人,再要嫁像雯青一样的丈夫”,可是她也意识到已经是“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了”。“她进行的步骤,第一要脱离金家的关系,第二要脱离金家后的过渡时期的安排”为了挣脱金家的束缚,傅彩云就利用了孙三儿。“况且一旦嫁人,就不得自由,何苦脱了一个不自由,再找一个不自由呢?”这就是她对当时的封建婚姻的看法,她把它看成束缚她追求自由的枷锁;“况一挂上人家的假招牌,便有许多面子来拘束你,使你不得不藏头藏尾;寻欢作乐,如何能称心适意”对于孙三儿,她认为“这种人,不过是一时解闷的玩意儿,只可以我玩他,不可被他玩”,面对一个如此具有智慧而且拥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孙三儿可谓是打错了算盘。
三
虽然说傅彩云相比当时的女性而言,她的女性意识的确是觉醒了,但是,在这个人物身上,仍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这表现在她挣脱金家的束缚之后,所能够想到的生存之路只有“重理旧业”。
傅彩云并不是一个愚昧的中国女性,在她的身上既有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同样也有对性的释放,她聪明能干,识破孙三儿的诡计,虽然只是一时委身于他,但是她终究不会在婚姻里面禁锢自己,所以她又找到了菊爱,通过他,认识可“四庭柱”找到靠山,摆脱了孙三儿的纠缠,但是她能够做的就是重操旧业,重张悬牌。同时傅彩云的自由还必须借助男性的帮助,第一次是金雯青,把她从火坑里救出来,第二次是孙三儿帮助她从金家里面逃脱出来,第三次就是利用菊爱认识陈翼东等人,第四次,就是利用宝子固和陈翼东,逃脱孙三儿的纠缠;同时她的自由也只是建立在有男性的保护之下的,而且她能够逃脱家庭的樊笼,用的就是她的美色。所以,作者虽然为我们塑造出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形象,但是这个女性形象依旧逃脱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旧得依靠这男性生存,这也就是傅彩云这个形象的局限性。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东西,她敢于直面对抗传统,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敢于释放自我,同时又敢于冲破封建的家庭牢笼,自主独立于乱世之中,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典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