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故乡》的边上

(2016-06-25 02:40:31)
标签:

杂谈

观看纪录片请点击此处。

《故乡》是一部只有四十多分钟的纪录短片,它的拍摄者张传辉是一位籍籍无名的侗族青年。

我与传辉相识于数年前,那时他刚从广东的流水线上回到家乡,热心于侗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其时我正好认识贵州乡土文化社的朋友,便推荐传辉去那里学习、工作。几年下来,凭借超人的努力与对故土的热爱,传辉从一位普通的返乡青年逐步成长为出色的文化田野工作者,并以家乡龙额为据点,带领一批同乡青年走出了一条在地文化的传承之路。

这批身处转型洪流之中的侗族青年,也在这条道路上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蝶变。记录一位龙额河歌歌者故事的《故乡》,就是这个充满朝气团队的最新作品。

我从不认同所谓少数民族被汉化的观点。在我看来,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乃至颠覆。

那些建立在千年农业帝国基础上的秩序与文明,早就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海啸中风雨飘摇了。汉族不过是最早缴械、接受再造的一拨而已。我甚至曾悲观地认为,所有传统文化的归宿,就是成为博物馆中的化石。

我很难想象,当传统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分崩离析,附着其上的民族文化能够独存,何况是相对弱势、边缘化的“少数民族”。

我没有学过社会学与人类学。和传辉聊天,也只是建议他记录好这些即将消亡的事物。因为我不相信,断根之水能够长流。

传辉在这几年,做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工作。他没有上过大学,因此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像种地的农民一样数年如一日地耕耘着书斋文人不屑的“小事”。他的QQ空间里,总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在劳动之余,他还要带领龙额公益团队做大量乡土文化的整理与传承工作,纪录片摄制不过是其中之一。拍完《侗布》、《侗族茶情》与《全家福》,他又把摄像机对准了到珠三角务工的河歌歌师。

《故乡》记录了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岑兰村村民陆再齐和家人一年的生活片段,以他为缩影讲述了在外务工的侗族青年们唱侗歌的故事。

这个故事几乎是侗族版的《百鸟朝凤》,却并无哀怨,洋溢着一种少见的坚毅和文化自信。传辉在他的文字里借用孙庆忠老师的话说:“我想,只要我们秉持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期待已久的记忆中的乡村就不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滑落,依然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和它进行亲密交流的时候,我们和祖先之间通达而美妙的情愫,就会在这里永久地传递着。”

而这,正是我们这些看似居高临下实则仓惶失所的“文化人”最缺少的信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