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2021-12-16 15:17:57)
标签:

教育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本文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格.

【旧识回顾】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链接】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诩(  )    磕(  )头       残羹(  )          冷炙(  )  

  冠冕(  )    犀(  )利       吝啬(  )(  )     脑髓(  

 譬(  )      茅厕(  )       孱(  )头          徘徊(   )   

 蹩(  )进    国粹(  )       玄(  )虚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 。

3、4段尖锐地指出“                ”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                    ”的内容,批判在对待               ”        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5段,承上启下,提出“                     

6段,揭示“                         的危害性,揭示实行“               的必要性。

7段,揭示“         的含义就是“                                                   ”。

8段是批判对待                          的三种错误态度。

9段是阐明实行“                          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重点段落(8、9),深刻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第8自然段,理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大宅子“指的是               

2、对待这座大宅子,不同的人有      种态度

3、作者将持有这种态度的人称之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

         称呼                   态度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4、作者认为对待这座大宅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应持有的态度

鱼翅

 

吃掉(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没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深刻理解文意。

3、形成对“拿来”的深刻认识。

【合作探究】

1、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2、认真阅读第10段,用原文的语言回答下面前五个问题,并把你的感受、认识写成一篇短文。

1).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6) .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对“拿来”的感受、认识写成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拓展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着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孔子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D.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含蓄地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文章认为孔子和孟子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D.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孔孟观点的异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离开了“仁”讲“修身”,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因为“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B.死亡如果脱离了“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标准,而强调死亡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C.根据孟子的观点,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当人面临某些生死抉择的时候,就要把“义”作为标准。

D.死亡哲学是很复杂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所探讨,而探讨此问题有利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