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专题知识与训练导学案答案
(2021-09-02 10:28:29)
标签:
教育 |
1
.B
6.【答案】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在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中主体形象和诗歌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分析主体形象时,要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刻画了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这些形象,分析”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容易分析出作者: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的思想感情。
7.【答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湖流的大工
【解答】本题要求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分析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解答时要从写作的背景入手,“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决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来说,作为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8.【答案】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筛选相关诗句,分析物象特点,且依据提示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感情。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
9.【答案】第五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六节诗人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第五段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
,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10.【答案】他并未登上山顶,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课文的重要语句能力。
这是一个攀登者的形象,由下文“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分析可知,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并非是自上而下的俯视,照应诗题《峨日朵雪峰之侧》。故他的“征服”是“仅能征服”,不是“之顶”“之巅”。
11.【答案】(1)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2)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内涵和作用。解答本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然后弄清楚诗歌中的意象以及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意象对于
展现诗歌内容,表达诗歌内容的作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
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
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诗歌描写意象不可谓不够宏丽,所以,作者“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宏大意象和作者高远的志向相得益彰,但这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
12.【答案】(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胰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运用自由句式,节奏鲜明。采用自由句式,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4)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本题具体考查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予情和间接抒情,“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运用排比的句式;“啊啊!力哟!力哟!”运用叠词、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整首诗歌句式运用自由,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等,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13.【答案】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题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即找出景物,相对简单: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其次分析意象的特点,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
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飚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这首诗意境壮阔,作者选取的意象具有气势磅礴、宏大阔远的特点。
14.【答案】(1)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2)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生灵,而是诗人的理想的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3)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是自然清新的,它分明是诗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尚的情操。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
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
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15.【答案】“灰”与“泪”。二、三、四节扣住“灰”,五、六、七、八节扣住“泪”。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由第二节“为何更须烧腊成灰”,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第四节“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可知扣住“灰”;由第五节“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第六节“又何苦伤心流泪”,第七节“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第八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可知,扣住“泪”。
16.【答案】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
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联系前面的内容,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意愿,同样受到黑暗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故可见诗人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正如诗人所写“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希望唤起国人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17.【答案】在第二十节中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艺术作品美妙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十节中对云雀歌声作出来了怎样的概括”。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i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18.【答案】解答:诗人在第十二节中,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在第十二节中,对云雀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云雀歌声作出了怎样的判断”,然后到十二节中圈出描写云雀歌声的内容,并进行概括。从诗中来看,第十二节中,诗人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的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19.【答案】云雀的歌声有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十六节,诗人为什么说云雀的歌声从不知晓充满爱的悲哀”,然后找到第十六节,结合具体内容作答。”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倦怠永不会出现/那烦恼的阴影,从来/近不得你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诗人认为,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20.【答案】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然后结合诗歌分析“云雀”的形象,再看哪句话最能体现诗人对云雀的赞美。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由此可以找到“你好呵,欢乐的精灵”这一评价语。
21.【答案】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然后回顾抒情的方式,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致云雀》是一首抒情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诗歌第一节“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是从对云雀的赞美开始,最后一节“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是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以感叹告终
22.【答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诗人在第一节中,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怎样的评价和赞美”,然后找到第一节,圈出诗人对云雀及其歌声做出评价和赞美的内容。从诗中来看,第一节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他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23.【答案】他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雪莱在《致云雀》中,表达了怎样的境界、理想、抱负”,然后理解诗歌的内容,接着要分析诗中云雀的特点,根据这些来概括表达的境界、理想和抱负。从诗中来看,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如诗中的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以在云雀的身上,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以及艺术抱负。
24.【答案】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美丽。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然后分析诗歌中云雀有何特点,再结合诗人的创作目的分析其象征意义。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25.【答案】云雀是“欢乐的精灵”。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的象征。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然后到诗中找到描写云雀的诗句
,分析云雀的特点,再将云雀与人的相似之处。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
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
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