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上)《新诗专题综合》知识与训练导学导练案
(2021-08-30 16:34:32)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诗相关知识、阅读方法与技巧;
2.如何读懂新诗,并做简单的赏析。
【重难点】
重点:阅读方法与技巧;
难点:如何读懂新诗,并做简单的赏析。
【学习过程】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
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即能最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像,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音乐性。现代诗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自然不同,所以解答时也各不相同。
阅读方法指导
1.要整体把握,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阅读本单元的几首诗,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一抒情主人公的存在,他们或借助于一定的形象,或直抒胸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人称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我”的形象出现的,这类诗的好处是便于抒发情感。例如:《雨说》一诗中的“我”就是指作者自己,借春雨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2)诗中并没有出现“我”,但从借助的形象之中,往往折射出作者的情感。如《星星变奏曲》中,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线)。诗人正是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残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3.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三、新诗阅读解题技巧
(1)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了解背景,理解意图;(3)明确意象,感悟暗示;(4)体会意境,再现生活;(5)明辨手法,揭示内涵。
具体解题时,还需注意:
(1)依据题干,细读原诗,综合思考,防止片面。有些考查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类考题,答题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2)细看搭配,明确需要,注意表达符合语境。现代诗歌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所以遇到考查学生运用词语能力的题,既要看词语的搭配,又要看表现手法的需要,还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
(3)紧扣主题,寻找矛盾,领悟意象,辨析真伪。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答题时宜先找出矛盾选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四、其他
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具体的特定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一般较为深远),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它是用抽象的文题具体化来表现一种抽象的主题,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深沉、形象、具体,感人至深。
一般地,象征可以分为公共象征(传统象征)和私设象征(个人象征)两大类。例如:龙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属公共(传统)象征;《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就属私设(个人)象征。
我们大家所熟悉或学习过的、采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不少,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这些文章描写对象不同,语言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些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如果再分得细些,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物说理(或议政)”等。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往往容易混淆。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借物咏怀,通过对莲的形象的具体描绘,抒发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的《故乡》一文的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息、悲凉。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如《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在暗夜中闪闪发光,能给夜行的人引路,让他鼓起勇气,加大步伐前行;同样的,当一个人处在艰难困苦、暗无天日的境地中,突然有人帮他一把,从而给他带来光明和希望,与星星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一样,这正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首诗正是抒写了经历过黑暗、苦难的十年动乱(即“文革”)的一代人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抒发了他们对美好情感,对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依靠联想建立。所谓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其他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要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想到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
总之,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阅读现代诗歌需要培养一种感觉(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培育悟性与信心,很多现代诗歌读一遍两遍会有进入的障碍与隔膜,那么不妨先放一放,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另一份境遇或心情里可能也就突然明白了诗歌中较为含蓄、幽微的情绪体验,那么对于诗歌读解来说就增添了一份信心。多阅读多思考,总能够积累很多属于个人的经验。
导练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9 小题
1.下列诗文与“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樯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C.《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下面对《红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5.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6.《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8.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9. 你认为《红烛》第五节至第六节写了“泪”的哪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0.《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什么起笔就写“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而不是“之顶”“之巅”呢?
1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1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浓烈情感的?
1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7行,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14.《致云雀》中云雀这一形象,是自然界中的云雀吗?请予以分析概括。
15.《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16.《红烛》第七节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试简要分析。
17. 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十节中对云雀歌声作出来了怎样的概括?
18. 诗人在第十二节中,对云雀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云雀歌声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19. 第十六节,诗人为什么说云雀的歌声从不知晓充满爱的悲哀?
20. 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