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减持中资银行股提款机财经 |
分类: 投资感悟 |
近日以来,外资机构加快减持中资银行股的报道日渐盛起。高盛已经先后三次减持工行、德银和摩根大通的减持农业银行,李嘉诚基金和美国银行也加入到抛售建行的队伍中。
这些抛售行为引发了大家的高度关注,或是痛心中资银行沦为外资的提款机,或是担心这种抛售会不会引发热钱外逃等等。我倒觉得大可以淡定看待此类事件。
http://img.chinaluxus.com/pic/view/2011/11/15/20111115113142319.jpg
首先,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让他们赚点钱走,下次我们中资企业再上市的时候,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处求着战略投资者帮忙了,这些商业机构也许会主动的蜂拥而至。到时候我们的谈判力就要强得多,也许要价也要强得多。记得有位资深人士说过,十年以前华尔街的交易员,10个里面有9个不知道中国有资本市场。今天华尔街的交易员,10个有10个早上醒过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昨天晚上中国A股涨了还是跌了,才能开始交易。
其次,中国要想从资本大国走向资本强国,就必须学会和外边的玩家斗智斗勇。上市企业要学会,我们这些金融资本也要学会。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以后,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正在慢慢经历一个缓慢的蜕变过程,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外资甚至热钱都在这个市场中博弈和参与定价。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在相互观察、相互学习。我们也曾经嘲笑过外资,别忘了,巴菲特抛出中石油的时候,多少人笑他不明智啊。后来,当中石油跌下来的时候,我们都在反思,在学习。
资本市场要想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比如引入401K之类的长期战略投资者,或是在制度上获得大幅改进,前提必须是为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如果参与主体不够多样化,何谈市场的有效性?又何谈资源的高效配置?
附:
外资机构减持中资行一览表 |
|||||
银行 |
减持外资方 |
减持时间 |
减持数量 |
套现金额 |
获利金额 |
中国银行 |
淡马锡 |
2011年7月 |
约52亿股 |
约190亿港元 |
不详 |
中国银行 |
苏格兰皇家银行 |
2009年1月 |
约108亿股 |
184.68亿港元 |
2.21亿美元 |
中国银行 |
香港李嘉诚基金 |
2009年1月 |
约20亿股 |
不详 |
8.1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未公开 |
2011年8月 |
6.38亿股 |
约37亿港元 |
不详 |
工商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1月 |
1.25亿股 |
约7.52亿港元 |
不详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09年6月 |
30.4亿股 |
22.5亿美元 |
约14.27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10年9月 |
30.41亿股 |
约22.5亿美元 |
约17.75亿美元 |
工商银行 |
高盛 |
2011年11月 |
17.5亿股 |
约11亿美元 |
不详 |
建设银行 |
淡马锡 |
2011年7月 |
15亿股 |
约95亿港元 |
不详 |
农业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10月 |
5024万股 |
约1.4亿港元 |
不详 |
农业银行 |
德银 |
2011年10月 |
2.81亿股 |
约8.36亿港元 |
不详 |
招商银行 |
摩根大通 |
2011年4月 |
3,156万股 |
6.63亿港元 |
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