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郎织女》的矛盾教学

(2024-10-19 18:04:50)

《牛郎织女》的矛盾教学

“老师!他这变态啊!”

讲到牛郎拿走了织女的纱衣的时候,男生齐齐起哄。

“他偷看人家洗澡!”

“他偷人家仙女衣服!”

“就是就是!”

班级里乱成了一锅粥。

明明上一节课大家还都在同情牛郎悲惨的童年生活,还在为牛郎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双手从一无所有变得“有车有房还有地皮”而竖起大拇指,夸他白手起家,勤劳能干。而如今,那样“优秀”的牛郎不在人人夸赞,而陷入了人人唾弃的境地。

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刻,从我看到课文的那一瞬间我就明白终将面对这个问题。如果跳出《牛郎织女》这个悠久的传统民间故事的名头来看,牛郎的行为怎么说都是立不住脚的。要如何去解决牛郎明知溪中有女性在戏水还凑近去还偷拿女性的衣服这个问题?如何给牛郎圆了这个行为?如果老师圆不下来,那么课文中试图传达的中华传统美德就会有瑕疵,而学生也势必产生质疑,这份质疑不仅会影响牛郎的人物形象,影响《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更有可能影响尚还年幼的孩子对于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面对孩子们的哄闹,我需要用现在的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能够被吸引的方式来合理化牛郎的行为。我向孩子们解释:牛郎是一个传统质朴的放牛娃,从小只能与牛相伴,极大可能根本没有男女性别意识,一个从就只有一头牛与之相伴的人,仙女于他而言很有可能根本没有性别之分。牛郎拿走的是仙女的纱衣,古时候的衣服会有罩衫,纱衣是起装饰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用来蔽体的,就像大家冬天的外套一样。这样的解释平复了孩子们的哄闹,他们稍微能够接受一点了。但是我知道,我不过是仗着孩子们还年幼,仗着他们对文化历史的认知不足,仗着他们的生活常识的不足来“欺瞒”罢了。

其实《牛郎织女》已经有过多次改编,我还记得我曾经看到的版本有牛郎拿了织女的衣服,织女急坏了,因为没有纱衣她就没办法飞回天上。还有一个版本是牛郎拿走了仙女的衣服,仙女就没衣服穿了。也就是说其实《牛郎织女》的故事,乃至其他的传统民间故事其实都在随着时代社会的更替而改变。其实民间故事本应如此,它们本就是产生于民,服务于民。既如此,那么课本中的民间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再一次改编,让牛郎的行为更加合理化呢?而不是让学生一看就下意识地觉得不对劲。小学阶段是三观建设的重要时期,虽然说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辩证的思维,但是模糊的、有歧义的行为是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认知的。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寻找一天明确的出路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观念思想中,亦是重中之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