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六)
(2024-04-06 20:52:47)做学生的微信已经有几年了,从一开始执着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到后来想着加入学生活动,加入学生阅读,甚至加入诗文熏陶,各式各样的想法,跟随着每一届学生的状态,调整当下的公众号呈现。
但是很明显,这一届学生能力有限,原本设计的好书分享,读后感,课本剧,甚至是普通的古诗文推荐分享,都流于形式,甚至最后连形式都无法达成了。并且在日常的作文推荐中,学生对于创作并不积极,而他们的父母,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支持孩子们的写作发表,因为现在这些孩子普遍打字能力比较差,甚至不会打字,这就需要拜托他们的父母来形成电子稿,而部分父母并不愿意做这件事。与之前的那些学生对于故事创作,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相比,这一届学生似乎差了许多许多,公众号上的内容呈现,质量水平也下降了许多。
其实在前几期学生读后感呈现得一言难尽的时候、在学生古诗文推荐呈现积极性不高,表现不佳的时候,我曾经犹豫,这样的活动还要不要继续。由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问题,我甚至再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犹豫过班级公众号要不要继续做下去。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既然如此,那么活动项目要不要坚持,还是调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最终我决定,保留读后感这一项目,但是取消好书推荐,把好书推荐和读后感并为一体,另外开启一个新项目: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读书读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出来,怎么不算是一种好书推荐呢?另外古诗文推荐一开始是想把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做一个系统的呈现,也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诗文,但是学生也确实能力有限,于是改成古诗文背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学习诗词经典,积累传统文化。
在经历了历届学生的差异与变化后,我也逐渐明白,既然做这个阅读与写作的推动与呈现,那么就不能太过于执着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和标准。说到底,学生是主体,而这个主体在不断地更换,既然如此,那么这个活动也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想通了这一点,我也就接纳了为了现在学生不得不推动的一些变化。我想,再过几个月的尝试,我也能够为这些孩子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