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底层、写城市异乡者、写进城务工者的小说很多,形成一股风气了。最初几年看了这些小说,还是很感动的。不过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现在又来看新出现的很多类似小说,就显得很干瘪了,也许是自己的审美出现了问题,没有看透作家的写作文本的内在风韵。
现在看尤凤伟的《泥鳅》,前半部分还是有点感动的,但是看着看着,还是感觉味道淡了点。小说写几位男女青年进城寻找工作,怎么也不想在农村生活下去,但是城市给了他们太多的伤害。他们唯一的资本是出卖劳动力和肉体,获取的报酬就是城市人丑陋的鄙视眼光。痛苦、孤独、郁闷、焦虑、欲望成为他们内心的存在体验。主人公国瑞善良、耐劳、有一颗真诚之心,但是也得不到社会的回报。最后在虚拟公司的诱骗下背叛了死刑。然而,我觉得作者在写国瑞时,写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小说后半部分写到国瑞的人生命运结局。我以为,作者过于轻视了农民的生存能力。过分把城市文化、权力夸大,无辜地压迫在于一个“无辜”的人身上,显得多么别扭。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尤凤伟在<泥鳅>中,虽然描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横断面”,即记述打工者在城市的遭遇,却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信息。”我不知道这个“丰富的社会信息”怎么的丰富了,我觉得倒是一个干瘪的社会信息。
现在的具体问题是,很多作家写底层人的生存状况所得到的信息,往往的得力于新闻媒体的传播。很大一层作家闭门造车,凭借几张报纸,几个电视频道的扫视,就可以静下心来创作。《泥鳅》的创作动机也不例外, 据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日前联合举办的“《泥鳅》作品讨论会”上,作家尤凤伟讲述了他写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是:一天晚上,他看到一张晚报,报上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打工妹受到凌辱、打工仔在中介公司受骗的社会新闻。然而同样孙慧芬中篇小说《民工》,熊育群中篇小说《无巢》等写进城务工者,都是借助新闻媒体来阐发自己的创作冲动。所以,近几年来的很多底层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一种新闻文体式的写作。但是很多创作透视的社会深度不够,挖掘不深,体验肤浅,低能的同情,缺乏文学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