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陵人
武陵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9
  • 关注人气:1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今天中午,一听到酉阳第一中学高考成绩,我非常高兴。已经有两个接到了清华大学,一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通知。去年,酉阳一中理科最高分成为渝东南片区理科状元,文科成为酉阳县文科状元,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在一个偏僻的乡镇,要办理一所省重点中学很不容易。酉阳一中(原四川省立第五中学、川东龙潭中学)经过87年的办学,在得不到任何支持(特别是当地县政府的支持)下的自力更生,依然保留着酉阳一中省重点中学的牌子;在当前都市潮流的涌动下,依然保持着那么高的升学率,实在不容易。酉阳第一中学以前叫酉阳中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在小说《梦珂》中写到了酉阳中学。酉阳一中培养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很多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酉阳一中是一个读书做人的好地方。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学会了求知,更是学会了做人。实际上,从近几十年来看,大多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能够在社会上发展自己的一片天空。他们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他们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学习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尽管他们在中学视野比较狭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良好地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成为

标签:

文化

    现在写底层、写城市异乡者、写进城务工者的小说很多,形成一股风气了。最初几年看了这些小说,还是很感动的。不过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现在又来看新出现的很多类似小说,就显得很干瘪了,也许是自己的审美出现了问题,没有看透作家的写作文本的内在风韵。

   现在看尤凤伟的《泥鳅》,前半部分还是有点感动的,但是看着看着,还是感觉味道淡了点。小说写几位男女青年进城寻找工作,怎么也不想在农村生活下去,但是城市给了他们太多的伤害。他们唯一的资本是出卖劳动力和肉体,获取的报酬就是城市人丑陋的鄙视眼光。痛苦、孤独、郁闷、焦虑、欲望成为他们内心的存在体验。主人公国瑞善良、耐劳、有一颗真诚之心,但是也得不到社会的回报。最后在虚拟公司的诱骗下背叛了死刑。然而,我觉得作者在写国瑞时,写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小说后半部分写到国瑞的人生命运结局。我以为,作者过于轻视了农民的生存能力。过分把城市文化、权力夸大,无辜地压迫在于一个“无辜”的人身上,显得多么别扭。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尤凤伟在<泥鳅>中,虽然描述的是一个时代的“横断面”,即记述打工者在城市的遭遇,却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信

标签:

情感

    西方人倾向于“视觉”文化,而中国人倾向于“听觉”文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西方的柏拉图、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德里达、康德、海德格尔等的哲思在于从“视觉”中去追寻真理,唯视觉中心主义为真。而在于东方,则反道而行之,偏重于“听觉”文化。在《论语》中孔子也乐好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生至高境界,在《礼记》中祈求于“欣喜欢爱,乐之官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这样一种乐感文化,以求的心态的平和和愉悦。实际上,在古老的东方,一旦听觉的掺入,美色就离不开了,从古代到近代到当代,举凡实例可证。“音、色、美”成为东方人的奢侈(其实西方人在对音乐感上并不亚于东方)。视觉所捕食的对象是其“所在”,绝非虚无。而听觉可以任何发挥想象,比如我们听到隔壁一对情人在晚上尽情交欢,听见隔壁发出嗷嗷的声音,马上会在我们的头脑里出现两个男女的镜头,还有他们动作的各种姿势等等。又比如,在xx时代,我们可以想象到群众劳动热烈的场面,xx时代,xx时代等完全就在于听觉的影响。在当代的今天,大规模工厂、企业吞噬大自然的破坏声,还有我们可以听见各种强拆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