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斜面(十九)

(2022-06-16 01:22:35)


即使被科普“打脸”,依然避重就轻,无视争议的重点,还阴阳怪气。


这让我想起坐井观天这个成语,青蛙坐在井底,仰望井口上的一片天,就以为天空就只有那么大。


青蛙以为自己对天空早已了如指掌,其实它却一无所知。


无知,使他们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带来了自大与傲慢。



伯兰特·罗素曾说:

“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自信,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怀疑。”


为什么无知的人总更容易自信?


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需要知识、耐心与反思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指一种认知偏差的现象:


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邓宁、克鲁格两位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


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而能力较高的人,则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研究者认为“高估自己的笨蛋”,常常是“观众席上的四分卫”。


意思是,那些整天看比赛的球迷,指点江山头头是道,上场之后却一窍不通。


因为他们似乎掌握了关于踢球的很多知识,但其实常常是球员八卦和教练历史,跟进攻防守本身没有太多关系。


这与罗素所说的,不谋而合。


越无知的人,往往越傲慢。



康奈尔大学进行过一个严格的实验。


研究者询问受访者,是否熟悉一些来自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或者地理学的概念,相当一部分的人声称他们熟悉。


于是,研究者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比如“视差板”、“超级脂肪”等。


有90%的人表示,对调查中所问到的9个概念里,至少对1个感到熟悉。


但事实上,9个概念都是虚构的。


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但如果一再纵容自己的无知无畏,就没有那么好笑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避免自己在无知之下固步自封呢?


学会自我认知


正如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词条《342:达克效应》所说:倘若纵容自己的无知无畏,将会发展为自欺欺人,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避免无知却不自知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有着清醒、正确的认知,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或者能力低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只有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成长。相反,傲慢会让我们陷入失败的泥潭。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聪明的地方。”


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强者姿态。


承认“我不知道”并不可怕,只有发现了自己“不知道”,才能更好地走向“知道”。


改变的开始,就是放下我们的傲慢,保持一种开放、谦逊的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


提高洞察力


洞察力,即一个人多方面观察事物,从多种问题中把握其核心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警察开车在路上例行巡查。


当他们在等红灯的时候,较为年轻的警察,看到一辆崭新的宝马车,停在他们的正前方。


车里的司机深吸了一口香烟,并顺手把烟灰直接弹在了车内。


“你看到了吗?他刚刚直接把烟灰弹在了自己的车内。”那位年轻的警察说道。他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一幕。


“这是一辆新车,他居然直接把烟灰弹在了车里面。”年轻的警察再一次重复道。


接着,他陷入了思考:什么样的人会把烟灰弹在一辆崭新的车里?肯定不是车主,也不会是借朋友车的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偷了那辆车的人。


这时,年长的警察也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讲道:“我们赶紧锁定这辆车。”


后来,他们拉响了警报,紧追这辆车。果不其然,坐在里面抽烟的人正是偷这辆车的人。


与此相同,那个质疑农校收麦子作秀的人,如果能够多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因此,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如此一来就会更确切的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


尝试公正思考


人们说:互联网虽然使视野更加开阔,却让思维愈发狭窄了。


当再奇葩的观点与言论,也能引来大批趋之若鹜的拥趸者的时候,渐渐地你身边聚集了三观与你完全相同的人,微博与朋友圈里再也听不进不同意见,把所有反对自己的人都拉黑了。


世界清静了,你的头脑也清净了,思维的成长却戛然而止。


而公正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对所有观点一视同仁,它所追求的是看到事实,而不是谁对谁错。


做到公正思考,需要理性的谦恭。


也就是,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缺乏特定的知识,并可能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出现思维偏误。


这并不是不自信,也不意味着软弱或者顺从,而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秉持的信念,很少傲慢、自夸和狂妄。


因此想要明确事实,不掉入偏见的思维陷阱,我们就要把公正思考,设成我们要去努力追求的目标。


尼采说,谦逊基于力量,傲慢基于无能。


过于高估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狂妄,这不是骄傲,而是愚蠢。


保持谦卑,认识到自己眼前的山峰不过冰山一角,才能不断向上攀登,看到更高、更远的山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