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和纠正措施
(2012-05-21 08:50: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资源 |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和纠正措施
前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学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办学理念的体现。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原因;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跟踪观察,防止“反弹”;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不能漠视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任其发展。“习惯好,终身受其益,习惯不好,终身受其累。”
一、学生十大“不良习惯和生活陋习”调查结果
(1)饮食习惯较差,乱吃零食、偏食、挑食。
(2)个别学生早晨不洗手,不洗脸,晚上不洗脚。睡觉不脱衣服。
(3)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剩菜、剩饭。浪费水电、粮食和纸张。
(4)说粗话、脏话(骂人)给别人起绰号,缺少诚信、爱说谎话。
(5)打架,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男同学欺负女同学。
(6)乱动、乱拿别人偷东西。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乱涂抹。
(7)在楼道内不靠右通行,追逐打闹。在楼道内打滑、爬楼梯、大声喧哗。
(8)自我约束差,有串坐、串班、串舍、串床现象。
(9)有逃学、逃课、逃操现象。不愿上早、晚自习。
(10)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作业马虎,不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不良行为表现
(1)在地上滚打既危险又不卫生
(2)课间在吃零食
(3)课间在摔跤
(4)在教学楼内的地板上打滑
(5)滑楼梯扶手
(6)打架
(7)随手丢弃垃圾
(8)教室内厮打
3、学生良好行为表现
(1)自觉捡垃圾
(2)自觉打扫卫生
(3)学习家务活
(4)课上认真听讲
二、教育策略及措施
1.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
不同的学生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不同的,在纠正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些行为的造成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宠爱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还是在校学习期间造成的;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长期以来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养成的。只有明确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家校互通,取长补短”。通过沟通,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家长也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足,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给学生留下阴影,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扉,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接受我们的建议,改过错误。
最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实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差一点而己,而在智力、交际能力、文体比赛等方面可能远远胜过所谓的优生。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点,找准入手的角度,以便拿到开启他们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假、丑、恶。不良行为的学生一旦从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3.跟踪观察,防止“反弹复发”
4.正面引导, 示范引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5.警示教育,引以为戒。
通过真实的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图片展示,目的在于警示学生引以为戒,远离危险,远离丑恶,告别不良行为,为人从善。时刻告诫和提醒自己,养成好习惯,做文明小学生,做文明使者。
结束语
通过调查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目的在于警示学生引以为戒,远离危险,远离丑恶,告别不良行为,为人从善。时刻告诫和提醒自己,养成好习惯,做文明小学生,做文明使者。为实现自己人生诉求,从现在起定立好人生目标,努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走好每一步,先成人后成才,才能逐步走向人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