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教材分析
(2015-11-03 18:32:08)
标签:
杂谈小咩教学 |
分类: 教育随笔 |
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学会解决问题,并且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应当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与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问题的理解,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和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策略,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个策略:一是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二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在能够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条理地摘录数学信息,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解答常见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归一、归总问题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利用已知数量或所求数量进行推理的能力,不仅使解题思路的展开更加稳定,而且使“从条件向问题”与“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有机融合,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更加灵活、更加流畅。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是一种比较稳定、比较基本的策略,包括理解问题、设计并实施解决方案、检验结果、反思经验与体会等步骤,对人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影响。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的、具体的技巧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已经解答过许许多多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十分重要,能够避免解题思考与活动发生混乱。
一、 按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设计例题的教学线索,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题方法与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两道例题,都按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安排教学线索,每一道例题的教学都设计成四大块: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选择一种方法检验答案,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体会、积累经验。
学生在第一学段解决过许多实际物体,都是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给出答案”的程序进行解题活动的。由于所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执行这些程序比较容易。学生一方面已经初步适应这样的程序,另一方面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已有的解题方法和经验远远不够使用。所以本单元在突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的同时,加强理解题意的方法指导,加强分析数量关系的推理力度,加强解决问题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加强检验方法的教学和检验习惯的培养。
二、利用数量之间的直接联系,整理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体会“整理”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充实“整理”策略
三、利用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推理,形成解题思路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已经教学了从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推理”和“从所求问题向已知条件的推理”,这是分析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
整理例1的条件与所求问题,深入了解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就能利用条件与条件之间、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进行推理,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学生通过整理,感受到桃树的行数与每行棵数是相关的两个条件,利用这两个条件能够算出桃树的棵数;梨树的行数与每行棵数是相关的两个条件,利用这两个条件能够算出梨树的棵数;有了桃树棵数和梨树棵数,就能算出桃树和梨树一共的棵数。还感受到桃树棵数与梨树棵数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所需要的两个条件,这两种树的棵数可以分别利用相应的行数与每行棵数算出来。这些感受是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是产生解决问题的计划与步骤的过程。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让他们在理解题意之后,利用已有的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与经验,主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体验“整理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
四、及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更加全面地把握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及时检验答案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能保障解决问题的结果正确。检验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推理能力。
五、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积累经验、发展策略
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巧、经验。如果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得出问题的正确结果,解题活动就可以结束了。然而,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只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说,得到问题的结论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还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人们积累经验、发展策略的重要渠道。所以,本单元的两道例题都安排了“回顾反思”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