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
(2015-11-03 15:43:41)
标签:
教学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
田芳:
通过复习又有知识单价=总价÷数量后呈现例1(教者经过改编,吧情境设计成与我们生活经验非常接近的购票情境),原有的基本情节未变,改变条件,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需要修正,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这样的设计,及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螺旋上升的基本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新授中最令我欣赏的是朱老师列式的严谨,计算过程中当题目中出现两个量时,教师要求标上具体的量,这样做,学生写答时不容易混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替换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替换?”“怎样替换?”“替换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替换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者采用让学生“画一画”,去体验、感悟,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了替换的过程和替换后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使学生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化,对替换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课末,朱老师出示了学生以往用天平上的水果的等量对换其实就是今天的替换策略,让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升华,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陈彩萍:
听了朱老师的一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朱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果好,是一节成功的课。
“替换”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替换?”“怎么替换?““替换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怎样替换以及替换后发生什么变化。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张老师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了水上乐园动画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水上乐园需要门票,然后出示题目。直观的动画,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对替换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的是倍数关系的替换问题,大小杯子容量之间是倍数关系,替换中,大小杯子之间有几倍关系,大杯就能用几个小杯替换,替换后总量不变。朱老师大胆地进行了教材重组,根据我们兴化的文化,把大小杯子的替换转换成了学生票和教师票之间的替换,先是详细讲解教师票是学生票的2倍,教学完以后,补充巩固题,当教师票是学生票3倍又怎么替换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替换的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再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成相差关系的替换题,原有基本情节未变,改变条件,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需要修正,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这样的教材组合,及时巩固了所获取的方法,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螺旋上升的基本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葛菁:
上周我听了朱老师的一节公开示范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我感慨颇深,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学习:
一、 创造性地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一开始朱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很动感的视频资料(水上乐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的引出坐车去水上乐园需要买票,5张儿童票250元,每张儿童票多少元?
二、精心引导,放手让生探索
课堂永远是学生不断探索的阵地,出示例题后,朱老师首先讲解了用教师票替换学生票,随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用学生票替换教师票。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朱老师提示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直观、更简便。同时朱老师还不停地让学生反思,在替换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替换思想。
三、教态优美,亲切自然
这是朱老师的风格,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前一篇:徐长青的简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