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篇 |
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杜蒙二中 柏秀丽
集体备课是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的一种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做到知识共享,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有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集体备课虽然用时较多,但是交流后,几位老师对课标的认识、教材的把握、学情的分析、重难点的确定、方法的设计以及训练的落实上都会更加到位。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大家奉献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鉴于此,必须加强个人备课及集体备课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一、实现集体备课活动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二)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三)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说课进行整合,确定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为:确定课题——个人钻研——集体商讨——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具体说明:
第一步:确定课题,个人钻研。
基本要求 :脑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
具体要求: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备课的时间,然后每个教师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备课应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学法指导、备练习、备板书设计、备德育渗透等。
(1)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教师都要逐步提高具备轻而易举地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明确知识关联,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求了解与之相关知识的关联,这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
(2)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第二步: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主发言人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做法,然后进行商榷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即所谓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自由、经验和问题而来,带着感悟和启发而归)。
(1)整体备课,纵横联系,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可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3)要执行主发言人制度:集体备课要确定主发言人。对主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
①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主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②作为主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在这个准备中,无论新老教师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再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
③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步:集体研讨,形成细案,“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学案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力争实现“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的理念。
依据主备人写出的导学案,由主备人给大家讲解教学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主要说明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怎样学,学什么,独学、对学时教师应关注什么,辅导什么,展示什么内容,几个组展示,教师应点拨什么,提升归纳哪些问题。其次大家根据主备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
第四步: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由于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导学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出的导学案做深入地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释、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修正教案。每个教师根据集体达成的共识,具体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导学案添加个性化备课内容。
第五步: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年级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导学案上。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它是前进的阶梯,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记载。
第六步: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后,教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导学案进行重新调整修订,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导学案。
有效的集体备课过程,应该有备课前的构思准备,备课中的深入研讨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三个环节组成。备课前的准备是为了有的放矢,备课中的研讨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分享集体教育智慧吸纳营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只有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出现“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备课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课前准备是一堂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没有集体备课,我们的视野会变狭窄,我们在集体备课上下足功夫,努力做好。才能真正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教师的才智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让学校成为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