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题研究中感悟在课堂实践中成长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科学研究篇 |
我们镇安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地理位置有些偏僻的县级小学。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使课堂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是当下我校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自从我校承担了“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课题教学策略研究》以来,老师们由最初的观望、徘徊到后来的转变、尝试,再到现在的充实、欣喜,品尝到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快乐,回顾课题研究所走过的历程,让我们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真正促使我校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
感悟一:课题研究向传统课堂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下课堂的“关键词”,为了改变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达到课堂上“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成为当下面临的新课题。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成为老师们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利抓手,也成为老师们课堂实践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感悟二: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了学校的“教科研培”工作
在以往的工作中,学校分管业务的领导,仅仅站在自己工作的角度去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研究内容不仅分散,而且没有形成研究的合力,自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课题教学策略研究》开展以来,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互补、整合,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共赢的局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
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我们深刻地感悟到:课题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研究之初,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由教师进修学校夏艳军所长及杨老师参加的课题开题会,要求各成员加强协商研究,及时跟踪,明确课题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为帮助教师们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由课题负责人苏校长以课题推进会会议资料为蓝本,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中学习,重点解读了教学技术的概念及其界定,为老师们提供了理论指导;组织教师观看了有效课堂的教学实录,为进行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教学技艺的解读,老师们进一步领悟了“上好课要精心预设于课前”的内涵,利用专题研究时间,由校长亲自带领老师们学习了《名师们给教师的教学建议》、《老师,你的课堂属于哪一种》……老师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注重“精讲精练”,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创造的学习能力。为了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不惜人力和物力创造各种机会让老师外出培训学习,三天的哈尔滨课题中期推进会议,帮我校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任务,我校向课题实验教师传达了赵清福所长对前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及对后期研究与结题工作的指导意见,全体实验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向。
今年3月,勃利县科研所召开了“十二五课题结题前期培训会”,教师进修学校科研所夏艳军所长对各子课题的结题工作进行了全面培训;回校后,及时召开了我校的结题培训工作会议,向全体教师传达部署了课题研究的后期工作及结题任务,老师们对后期的研究及结题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1.落实常规
(1)有效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学校主要采取集智备课、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备课思路。集智备课主要流程为教师个人备课(初备)——集智备课(集备)——个人二次备课(复备)——课后修订(补备)。
备课组“集备”:通过集智备课初步形成师生共用的“共案”。每周集智备课时间由备课组长首先检查本组教师个人备课情况,及时答复确认。集智备课时,教师轮流发言,将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整理后形成的共案由主备人执笔整理交给每个人。
(2)认真上课。经过课堂的摸索实践,我校形成了三五六教学方法:即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学、讲、查、练、评五种师生行为;释标、导学、合作、展示、检测、评析六个环节。便于小组交流,三至六年级我们采取了小组围坐的形式,我校一、二年级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依然是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三至六年级采取了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便于学生间的互评和指导。
(3)有效评价。我校采取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即分三个层面进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对集智备课、有效上课做到每课必查、有查必评、有评必奖。每学期通过听推门课、主题教研听课等方式,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优化;每周由值月领导和包学年领导深入班级以“走课”的形式,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运用我校的“三五六”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是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是否提高,是否有意培养学困生到板前展示……对于每学期,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师、上级组织的教学设计评选中,获奖教师均在期末考核中有加分,并获得学校相应的奖励。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评价
2.捕捉问题
学校坚持上研讨课、示范课、引路课,全员参与,课前说课、课后评课,查找不足,把在课堂中,呈现和生成的一个个问题,作为教师细化研究的重点,我校将8个学科16个小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如《如何有效解决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怎样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老师们从最贴近教学实际的问题入手,教师人人去发现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有效解决了教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3.抓住课堂
感悟三:研究取得成效
通过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学策略优化的研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关注到了每个学习个体,学生间相互交流、有效沟通,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在学生的书上和预习笔记中,留下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痕迹,学生家长们反馈:学生回家能够主动学习,已经基本形成一种学习习惯,越来越自信了、越来越阳光了;我校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老师们说,在课题研究中,锻炼了自己,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有2人被评为课题优秀校长和课题负责人,有7人被评为课题实验先进个人;有 人获得课题优质课奖,有
回顾课题研究所经历的每一步,我们在欣喜于师生悄然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计划在实践研究中,着力做到:一是坚持课题研究的常规化管理,继续发动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帮带,争取带动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继续扎实研究备课和上课评价的有效措施,真正落实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