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2025-10-30 16:36:22)
标签:

《静园散语》

《小识伤德 小行伤道》

周霄山: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出自庄子《缮性》,也就是,狭隘的认知(小识)会损害德性,狭隘的行为(小行)会违背大道。小识伤德,指用世俗的认知、偏见或狭隘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或实践道德准则,会导致德性受损。小行伤道,指以功利心驱使的行为会破坏道的运行规律。

庄子认为,真正的修身应超越世俗认知与行为框架,通过正己(修正自身)实现乐全(身心和谐)。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生活,而非用知识或强制手段干预万物。狭隘的辨别是非会损害完备的德性,狭隘地实行世俗之学就会抵触大道。分不清本末重轻的人,就是把自然真性丧失于身外之物的人,就是迷失于世俗之念的人,谓之本末颠倒的人。本末倒置的人,注定难成大事。

庄子说:“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也就是,人世间和大道之德交相脱离,有道之人怎么能立脚于人世间?人世间又怎能振兴大道之德?道没有办法在人世间兴起,人世间没有办法让道得以振兴,即使合道圣人不隐居在山林之中,世俗之人也是看不到他的盛德。所谓的隐者,并不是圣人自行隐居,而是被忽视了。

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对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玄德就是至高无上的管理者之德。什么是天下有道?就是天下管理系统合于大道之德。所以,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把天下的功劳推给人民,就是天下有道的具体表现。

    庄子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也就是,古时所谓的隐士,并不是隐藏自身不出现,也不是沉默不言而不愿吐露真情,也不是深藏智慧而不愿发挥,而是因为世事和大道之德相背离。当世事顺应大道之德而通行于天下时,就会返归浑沌纯一之境而不显露任何迹象。当世事不顺应大道之德而穷困于天下时,就固守根本、保有宁寂至极之性而静心等待,这就是保全自然生命的方法。

庄子说:“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也就是,古时善于保全自身的人,不用辩说来修饰智慧,不用智巧查究天下,不用心智揭穿德性,巍然生活在自己所处的心境而返归自然真性,又何须一定得去做些什么。大道本来就不会狭隘的运行,德性完备的人本来就不会停留在狭小的见识上。狭隘的见识会损害完备的德性,狭隘的运行就会抵触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以保全大道德性为快乐,称作为得志。

庄子说:“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也就是,古时所谓的得志者,并不是高官厚禄地位尊显,说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自觉地满足。现在人们所说的得志,是指高官厚禄与地位显赫。高官厚禄在身,并不是出自自然的本性,只是偶然得来之物,是临时寄托的东西。凡是临时寄托的身外之物,它们来时没必要加以阻挡,它们离去时也不必加以留恋。古时所谓的得志者,是精神的得志,是精神的高度凝聚如一。高官厚禄与地位尊显,并不能干扰他的心神,视金钱、虚名为桎梏,这样身外之物不能伤害他。

现在人们所说的得志,是世俗意义的得志,是以占有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的得志。所以,普通人以占有身外之物为得志,这是正常的;天下管理系统以占有身外之物,就会公权私用,公器不公,就会出现朝代更替,就走不出历史周期律。所以,在管理层面应该抛弃世俗之念,应该合于大道至虚至静之德,才能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庄子说:“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也就是,不可为了官位利禄而放纵心智,也不要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世俗。现在的人因临时寄托之物的离去而不快乐,让自己的自然本性丧失于世俗的人,这就是本末颠倒的人。

什么是本末倒置之人?就是把自然真性丧失于身外之物而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就是迷失于世俗之念的人。什么是被外物所累所伤?《黄帝阴符经》说: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就是眼睛、耳朵、嘴巴。眼睛被五色所累所伤,耳朵被五音所累所伤,嘴巴被五味所累所伤。被外物所累所伤的人,当外物到来时,因为担心失去而战战兢兢;当外物没到来时,为了追逐而焦头烂额,这样的人生哪会有真正的快乐?什么是迷失于世俗之念的人?就是迷失于世俗之学的人,就是本末倒置的人。本末倒置的人,往往虚名很大,但对天下百姓的作用往往没有多少价值。而合于大道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人。

大道广荡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够遵循,大德周遍万物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够鉴识。小有所知会伤害德行,小有所成会伤害大道。圣人就是得道真人,他的思想境界早已超然物外,达到太虚之境。但他们绝不会通过雄辩来展示自己的智慧,不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才能掌控天下万物,更不会滥用智慧使自身德行受到困扰。他只是安稳自持的独处于所居住的环境,返归自然的本性,所做的一切都顺其自然,尊崇大道的运行规律,内心坦荡的无心而为。

小行就是人之己行,大行就是道之运作,只不过借着圣人执行而已。所以小的智巧必然会损害大道德行的圆满,小的行为也会损害自然大道的无为修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得道之人做的都是道之大行。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就是因为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小的践行和浅显的领悟而影响了真正的道德。

大道不会被小的行为所封固,真正的道德也不会因一时的聪明才智而受损。然而,人们往往试图用小智慧、小功名去损害道德,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因为小智慧会损害良知良能,小功名富贵会伤及天地大道。因此,庄子告诫我们:小识伤德,小行伤道。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损害?就是正己而已矣。这是修行的最高标准。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只需要完善自己,独善其身。我们无需过多关注外界,只需先完成自我修养,之后,我们自然会去度众生、安天下。庄子所说的缮性就是修养自我,就是独善其身。庄子对缮性是非常重视的,他强调,修道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知行合一,修行在行动中显现和完成。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正己而已矣。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逐渐偏离了这条正路。尤其是在近几百年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人性愈发偏离大道。工业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将人间装点得愈发辉煌,城市、街道、灯光、汽车,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享乐,无不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却似乎正逐渐远离古人的安详与宁静。如今,人们变成忙忙碌碌,在紧张与忧虑中度过每一天。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人类文明该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功德与功利之间的鸿沟?能否将功利的力量融入功德的灵魂,从而回归道心的本朴?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类文明或许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找到自由、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仰望过这样一条光明大道,他称之为正路。在这条路上,乐全被视为得志的标志。乐全究竟是何意?就是追求真正的快乐,就是寻求生命的至高境界。这种快乐超越了尘世的纷扰,它来自天地间,也来自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对于为何人间富贵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庄子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高官厚禄对于生命的快乐并无实质性贡献,只是短暂的寄放和寄居。在庄子看来,官位和荣华富贵如同旅店中的过客,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只是短暂的停留,无法成为长久快乐的源泉。因此,他倡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快乐,回归自然与本真,以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幸福。

一个修行得道、拥有智慧的人,一切顺其自然,不因外界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心性。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保持其乐彼与此同的心态,即无论穷富,都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之游,才是至乐的境界。庄子以乐全指代真正的快乐,倡导不被世俗富贵迷惑,强调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追求真正的快乐在于与自然和天地的融合。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当一个人的道心非常坚固的时候,肯定就不会迷于小行,也就是自私之行。当一个人的德性非常坚固的时候,肯定就不会是小识,也就是自我之识。道心和德性稳固的人,眼界就会很开阔,心胸就会很宽广。所以,对于有志于修身求真者而言,在识和行上一定要越升道德层次,也就是在识和行上建立大识和大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诚忘
后一篇:缮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