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千古三问
(2025-06-08 15:35:57)
标签:
《静园散语》 |
《老子的千古三问》
周霄山:
老子的千古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与身孰亲?这个问题说的是名声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老子通过这个问题引导人们思考,外在的名声与内在的健康,哪一个更为重要。在老子看来,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失去了健康,其他的一切成就和名声都显得苍白无力。身与货孰多?这个问题说的是物质财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老子认为,物质的富饶虽然令人向往,但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的基石,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得与亡孰病?这个问题说的是关于得失之间的权衡。老子通过这个问题提醒人们,过度地追求名利可能会导致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而适度的放下和淡泊名利,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健康。
老子的这三个问题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后世如何平衡名利与健康、物质与精神的一种启示。老子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身体的健康和内心的平静,因为这才是真正长久和幸福的源泉。生活在别人的评判里,生活在自己的拥有中,一切都觉得很正常,习惯于出发、努力、奋斗,却少了反问、反思、反省。参照别人的生活,认为自己身边大多数人都这样生活,把大家的习以为常方式误作为价值标准。
名与身孰亲?我们在身体没有患病的时候,总是用身体的消耗与透支去求得身外的名声。当等到身体患病了,才认识到,名声是身外之物,换不到身体的健康。身与货孰多?我们的身体只有一个,财货想要的却很多。当等到身不由己时,才理解,再多的财货都是多余,不如得到一身自由的丰富。身比起财货来说,才是真正的多。得与亡孰病?我们得到和失去谁是病?得到名声和失去名声,得到财货和失去财货,得到身体和失去身体,怎么去判断有病?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为得病,身体就是个累赘。甚多则亡,“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喜爱必然更大浪费,越多的藏有必然更大的损失。足止长久,“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可以内心纯粹坦然,知道适可而止,不会因多失去,知足知止可以平安长久。知人与道、天、地同大一体,自然会足,是周全也满足,自然会止,止于无欲、无争、无为。把生命置于自然之中,自然就与天地一样,不自生而长生,自然天长地久。
老子用“千古三问”时刻警示人类的心。历史的教训就是:贪财会死在财上,贪赌会死在赌上,贪色会死在色上。一个“贪”字,会导致亡国破家人亡。所以,一个“贪”字,不是小事。善待生命,保障生命长久,才是一劳永逸的大事。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三个非常尖锐而又现实的问题:一,在常人看来,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为了名利,可以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名利”二字甚于利箭,利箭易躲,名利难防。二,老子告诫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觉悟,生命重于名利。名望与财富虽然可爱,却都不及生命可爱。因为名利属身外之物,又不可以长保,又与生命的长久价值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善待生命,保障生命长久,才是一劳永逸的大事。老子说,很少有人能真正懂得和做到。三,常人虽然宝贵生命,但两眼只盯着名利,认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结果反为名利所害。老子反对名利,并不是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贪得无厌,反对片面地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
我们人生的一切所得,都是以德为重,都是厚德载物。我们人生所遇的一切幸运,都有生生世世积德的原因;我们人生所遇的一切不幸,也都有生生世世行恶的原因。我们一切所能得到的,都是因为曾经有过的付出;但是仅仅是付出不一定都能得到善报,而是足以积德的付出才能得到善报。德的有无决定能否得到,德的高低决定得的多少。
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钱和权势并不是灵魂的归宿。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若赔上自己的性命,又有什么可高兴的?生命无价,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人未老而身先亡。名利虽好,却都不及生命可爱。名利是末,生命才是本。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如果不扩大心量、累积功德,容载量是不会扩大的。重视身体、珍视心灵、崇尚厚德,这才是人生固本培元、幸福平安的真正核心。
《道德经》给出了三个规律:一,一味追逐名利物质,是对生命的巨大损耗。二,任何事物超越极限,必然会被启动反向平衡。三,掌握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种强大的修行力。我们人生真正的保全之道在于积德与求道。积德可以保全生命,求道可以升华生命。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读《道德经》。因为读《道德经》可以读懂人生,其中有规律、有真相、有方法;也有宁静、有温暖、有力量。学习《道德经》,能懂得规律,能按照规律为人处世。符合规律就是有德,有德必有所得。我们人生中所谓的“幸运”,其背后都有生生世世积功累德的沉淀;我们人生中所遇的“不幸”,内在也都有生生世世倒行逆施的原因。宇宙的根本就是平衡,因果是平衡最明显的表现。
老子给出了人生妙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就是寡欲,人有本能要求,这是合理的,这不叫欲。老子所说的欲,是超过人要求的东西。我们要吃饭这不叫欲,我们要吃山珍海味才叫欲;读书,成绩及格不叫欲,一定要考全班第一名才叫欲。欲就是过分,我们要寡欲,寡欲就是适当的欲望。一个人只要知足,只要寡欲,就不会招来无谓的耻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就是合理,适可而止。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就不会招来无妄的祸害,这样生命就可以长久。
现代人欲望太多,处处伤害自己,一有机会就纵欲,而忘记了我们是有生命的,纵欲一定会提前死亡。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之足”就是能返本归真,返回婴儿的状态,就会觉得很满足。所以人要返本归真,婴儿很快乐,他没有太多要求,不会有烦恼,不会睡不着,不会恐惧,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足之足。知足常乐,减少基本生活之外的欲望,返朴归真的人生才是快乐的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