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慈悲

(2024-12-28 09:55:38)
标签:

《静园散语》

《真正的慈悲》

周霄山: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够化解世间的冲突与痛苦,带来和谐与幸福。真正的慈悲是无私的关爱,源自于对他人的无私关爱。它超越了个人利益和欲望,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表现出无私的情怀和宽容。真正的慈悲不仅表现为情感上的关怀,还体现了智慧与觉悟。它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理解众生的痛苦和需求,从而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支持。真正的慈悲通过善行利他来实现,其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同情和安慰,更注重实际行动,为他人带来实际的帮助和改善。

真正的慈悲是用心灵感受别人的疾苦。只要有颗善良的心,谁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慈善不一定是有钱人的专利。甚至,对于一个生命而言,不生起害他的嗔心,希望他得到快乐,这也是慈善。《涅槃经》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也就是,当我们去付出、去奉献、去关怀时,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慈悲不执着于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和内心的净化。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能够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体现真正的慈悲之心。真正的慈悲是放下自我,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着想。放下自我意味着超越个人欲望和利益,将他人的需要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的慈悲是放下烦恼,接受一切众生的不完美和痛苦。放下烦恼意味着不被困扰于他人的过错和错误,而是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真正的慈悲是智慧与觉悟的境界。

我们很多人通常以为救人行善或布施捐钱就是慈悲。如果我们能觉醒,就能悟知,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以无分别心的去唤醒众生或帮助众生觉醒。真正觉醒的人,如果因缘成熟的话,是非常希望众生也能够觉醒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能和本质,在觉醒者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珍贵的,且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觉醒的潜能和本质。也就是,人人皆有神圣的自性。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这种与众生皆有与乐拔苦的精神就是慈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而是建立于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的,从物质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我们作慈悲时,应先观一切众生平等一体。当我们施舍于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们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同体大悲。

心灵是慈悲的源泉,众生要用心灵去感受,用心灵的体悟作为指导,指导我们生活的方向。因而,众生要增强心灵的感受力,还要将感受到的一切转化成行动,去付出、去奉献。要把心灵生出的慈悲播撒到社会上。只有这样,心灵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慈悲才会使心灵更强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关怀、帮助的人太多了,并不是只有那些惊天动地的付出才叫爱心,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有播撒爱心的机会。帮助,有时候是物质上的,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有时候,那些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帮助;有时候,那些看起来比我们强大的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帮助。

慈悲也需要智慧,如果是没有智慧的慈悲,确实会无意中伤害到自己和别人,引起别人的误解,那到底应该怎么样用智慧实践慈悲?慈悲并不是一味的付出,应该正确处理好自利和利他的关系。我们只对别人慈悲,那要不要对自己慈悲?当然要了,对自己都不慈悲的人,是很难对别人心生慈悲的。所以修慈悲心的对象,第一个就是自己,先要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能够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然后才有能力去慈悲别人,帮助别人。不然的话,我们自顾尚且不暇,还去攀缘慈悲别人,那就是自寻烦恼,非但帮不了别人,还把自己搞的心力交瘁,一事无成。我们确实应该发慈悲心,应该修慈悲心,但度人先度己,要自己有一定力量和智慧后,再去随缘度众。

慈悲有所分类,《大智度论》中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为小悲,指对众生的慈悲,此为凡夫的慈悲;法缘慈悲,为中悲,觉悟到诸法无我之理所起的慈悲,此为声闻、缘觉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无缘慈悲,为大慈悲,离一切差别,心无所缘,此为佛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境界。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实践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慈悲是不分对象,无论男女、老幼、贵贱,都能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对待,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脱离痛苦。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超越自我,平等无我的心态和行为。它要求我们放下自我,以无私的心去关怀和帮助所有众生。通过修行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做一个慈悲的人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世界是美丽还是美好,全靠我们那颗慈悲之心。有白天就必然有黑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无法时时刻刻保持美好,保持慈悲,但随着不断地约束,修行,就可以让心中只存正念,当我们的正念和我们的行为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便是知行合一。所以,作为一个慈悲之人,是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因为这才是真正慈悲。

何为真正的慈悲?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我们如果慈悲心常在,那我们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修行的我们在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当我们能用自己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融化人们内心的冰雪。

慈爱众生并给与其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慈悲是一种美德,但是慈悲的结果有好与不好之分。我们最大的美德与相貌、财富、权利无关,只有慈悲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行。所以,宁可没有才华、没有学问,也不能没有慈悲,因为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有修道者说:只要按照慈悲之心的指引做事,事事皆是修行。我们只要心存慈悲,就不必在意别人的误解。真正的慈悲,如同太阳的光芒,虽然黑夜里会消失看不见,但是当黎明来临的时候,谁也不能阻止它的光明。慈悲之心如此光明,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慈悲都最终会给自己带来善报,也就是慈悲可以扭转命运,也就是好人有好报,报应之说其实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之所以善有善报,是因为做好事的人总是被人尊敬,当然得道多助。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我们宁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言行举止都如阳光、净水、花朵,可以带给人间光明、清净、欢喜。

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是无我无私。无我的人,心是打开的,良知没有完全泯灭,所以容易开悟。而有我的人,心是被低频意识封闭的,执念很深,自我为是,很难开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永恒的太阳,那是先天德道,是无我之爱,是最高频率的能量,可以穿透一切阻碍,净化心灵乃至整个宇宙,融化一切低频意识所形成的物质包裹,让内在本体意识灵性觉醒,明心见性,回归本源。

同在本源、天地间,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同?这就是自为是的结果。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我相,一切为心所召,一切为心所造,是我们活在唯我唯私的既虚妄又真实的世界,因为以假当真,我们困在假象里。只要无我,一念放下,假象自破,即见光明,即见本源。

慈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衣食财物的解决,而且能让他人得到法身慧命,将来都成佛。佛家的慈悲,不是一般的爱、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超越了一切宗教。《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一切包括得很宽,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这个境界很广大,佛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没有这些心,就不能度众生。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无缘大慈摄众生,犹如一子皆平等。”又说: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是大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经一念顷恶风寻止。便得顺风解脱众难。得至宝所获诸珍宝。也就是,不分别、不执着的平等叫无缘。一个整体、自他不二就叫同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我们在学修路上培养慈悲心的目标与方向,以此来长养我们的善根,扩大我们的心量,进而发起广大菩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