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允执厥中就是至良知

(2024-12-19 09:39:32)
标签:

《静园散语》

《允执厥中就是至良知》

周霄山:

先圣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道心是心的两面,不是说人有两颗不同的心。率性之谓道,不带私欲的是道心,夹杂私欲的是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正者即人心。就像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人心夹杂私欲,有私欲就会作伪,作伪就会有稀奇古怪的事发生,所以“人心惟危”。王阳明举例说明,看到小孩掉进井里,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属于道心。在家想讨好父母,在外想要称誉乡党属于人心。不过关于吃喝,人心道心的分别有些细微,肚子饿了想吃,口渴了想喝,属于率性的道心。但是追求美食,好酒好茶,则是呈口舌之欲,属于人心。

道心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道心者,良知之谓”。道心乃天性率性生发,《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王阳明将其解释为“诚之源”,而“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道心“至微而显”,“无声无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轻易看不出来,也难以分辨,所以说“道心惟微”。

人心难测,那么不靠谱,道心难显,那么幽微难明,怎么把“惟微”的道心发扬光大?心法指授“惟精惟一”。“一”是什么?一就是道心,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为天地立心”的“心”。万古流传,始终如一。王阳明说:“我只有千圣一心,万古一道,只有心一致,所以道一致,因为道一致,所以学亦一致。”

“惟一者,一于道心。”只是道心,只有道心,只是良知,只有良知,才是最高的目标,唯一的坚守,所以“允执厥中”。“一”是统一,是唯一,是归一,是专一,是排他的不二,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只在道心。“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就是为了避免道心不够专一,不够坚定,或者受人心的污染。修持道心,需要“精一”之功。“惟一”是“惟精”的目标和方向,“惟精”是“惟一”的践履功夫。“惟一”指向道心之“纯一”,“惟精”是人心修持道心的功夫。

王阳明说,守住道心不停息,就是允执厥中。一心一意只在道心,就会达致中和,天地各归其位,万物发育生长。《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与“道心”、“良知”、“中”、天理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惟精”和“惟一”都是“允执”之功,目的都是“一”,也就是“中”。所以,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

惟精和惟一,一个是辨别事物,一个是辨别之后持守,合而言之,犹如择善而固执的意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地自然的法则,努力去做到诚是成人之道。如何择善而固执之。如何择善,如何持守?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变化于精微之间,微妙难明,道心失其正便为人心,人心得其正即为道心,所以两者本为心的一体两面。人心道心以为轴,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我们只有不断地去除内心的私欲杂念,让心保持纯正专一,才能最终走向觉悟的大道,也就是佛家的空性涅槃,道家的无极归虚,王阳明的此心光明。

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思考,就是活着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对精神的追求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停过,将人类的精神信仰由自然神推向超验世界,开启了人类对自身道德和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例如,有的人年轻时看似不那么聪明,并不是因为智力不如人,或者能力不如人,而是因为他们纯真善良,还没有被社会污染。他们相对更有慧根,更接近光明,活得更真实。叔本华说:“一个年轻人如果很早就洞悉人事,深谙世故,很早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这预示着他本性平庸。相反,如果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在交往中表现的笨拙,则说明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人心与道心是一体的,善与恶,长与短,精与一,都是一体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固善守中,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平和,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走极端。道心,即追求道义、真理的初心与决心。它不同于日常琐事中的功利之心,而是对精神层面极致追求的体现。然而,这种追求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因为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需要我们耐心地去追求。在追求道心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其微妙与不易。《道德经》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我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对深层次的探寻。然而,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我们才能领悟到的真谛。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用心去体悟。

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低层次智慧,一种是高层次智慧。低层次智慧是对即存社会价值体系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高层次智慧是对社会即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察。太追求低层次智慧,我们就会活得跟许多人一样,仍为平庸之人。从世俗的角度说,我们是成功的,但却错失了此生觉悟的机缘。人之所以为人,就注定了不能像动物一样仅仅满足生存和活着,总要有精神和思想上的一些超越。低层次智慧只是一种混世的工具,是对即存价值体系的迎合。这种迎合必然会让人失去洞悉高层次智慧的可能性。

追求高层次智慧才能让我们保有精神上的自由,因为这是终极人生问题的唯一出口。就像我们要怎么面对生老病死,怎么面对痛苦和空虚,怎样面对人生的富贵和平淡。想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佛家的智慧是明心见性,四大皆空,离苦得乐。道家的智慧是教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归虚无极。王阳明的智慧是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这些都需要最高层次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