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万物并育
(2024-04-22 12:00:01)
标签:
《瀞园散语》 |
《天人合一
周霄山:
老子悟知,道是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道法自然,就是一切行为都是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和变化的。庄子也同样悟知,道是无为无形,是无穷无尽,是无处不在,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的境界。道支配一切,人的价值同样在道中实现,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也同样是道法自然的。
庄子悟知,万物中的每一个物体、人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道的体现。虽然他们在具体形态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我们俯视地球一样,那些原来差别很大的东西,就变得一样了。庄子用他的齐物论告诉我们,这世界和人,本来没有差别,没有界限,我们与别人,也没有差别没有界限,再继续延伸到价值观上,所谓的是非荣辱、成功失败、富贵贫贱,在本质上看,也没有差别。我们与物本来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没有差别。自然大道是无限的,而后来人为地规定了概念和划定了标准,这也就束缚了人的心,阻断了人与天地的交流合一。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也就是,天人本是合一的,但是由于人为地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了。我们人类修行的目的,就是“绝圣弃智”,打破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就能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与天地同在,万事万物与我没有任何差别,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
事实上,人永远也不可能做到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庄子还是强调了人的灵魂和精神的自由,而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摆脱有所待,这样才能实现无待逍遥。世界本来是无限的,是没有界限的,人本来应该是与天地同在的。但是却被人为的观念画了一个框,把我们自己都圈起来了,所以人生也就得不到自由了。只有齐物才能拯救我们,让我们跳出观念的牢笼,实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心灵境界。这对我们世人突破局限思维,走向心灵的觉悟,通达人生,悟知宇宙自然规律,也就是真理,具有超越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就是,任何人、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有始有终的。在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想法、观念、意识都是随着事物演化规律而产生变化的。实际上,客观世界上的人、事、物其产生之初都是没有分别的,万事万物所产生之初,其本源也是一致的,是同一的。之所以有分别,就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不同。这是形成所有人认知客观世界差别的关键根因。所以,庄子告诉我们,要在思维层面回归问题的本源,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晰地认知人、事、物的本质。从生命的角度来讲,这种从问题本源角度认知客观世界,也可以放到我们生命自身。也就是,当我们用心灵意识把相对于生命以外的客观世界作为认知对象时,反过来去认知我们生命本身,而生命本身更有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这个本源去认知人这个小宇宙,自然就可以通过了解小宇宙而能通达大宇宙了。
这也是道家修行的反观内求的一种修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破除了人的常态思维,即以人的外求、发散性的、逻辑的、思辨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内求、思维集中归一、体察觉悟和灵感思维模式。这是人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合而为一,走向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由之路。道是万物之源,是一切自然世界、社会人心的本原,一切自然运转、社会变化无不依归于道。而人生的全部所为就在于顺从自然来和合天道,达到“齐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宇宙观、生态观。只有深刻认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内涵,才可能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理解人类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经典中。《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有序的和谐状态。
古圣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和表达虽各有不同,但坚持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统一,追求人与万物、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场,是彼此相通的。《周易》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最具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悟知并把握宇宙自然万物及其运行和变化规律,并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同时,《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人们应当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的本性中蕴藏着强大的德能,能够发挥其能动性智慧地传承天地那样自强不息宽广包容的精神。古圣先哲说:“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也就是,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日月交替光明,四季交错运行,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互不冲突,这正是天地的伟大之处。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即最伟大的人应当是把天地万物都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承担起“大人”应尽的责任。古代士人读书的目的在于成为“大人”、志在圣贤。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
古圣先哲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描述了宇宙自然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强调万物并育不相妨害、道路并行互不冲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宽广胸怀、深厚仁德和高明智慧的境界。从生态视角来看,“万物并育”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人类在拓展自身生存空间、发展自身文明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于其他物种生存空间的过度侵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把“道”视作宇宙万物的本体,将天地人组合成一个整体,并深刻揭示出“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必然生成状态。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也就是,希望万物各得其所。“万物并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凝聚了中国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管子提出,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管子认为,要尊重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规律,要了解民情,满足百姓生活之需,并通过道德教化,使人敬畏和感念天地之德,才能够顺天时、尊地利、致人和。同时,要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发挥人的才智,纵然有天灾,也可找到避险的方法。反之,违背天道,就会危难频起。《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也就是,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遵循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资治通鉴》里也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也就是,告诉人们资源是有限度的,对土地的索取也应该有一定的“度”,有所节制,才是长久之计。
实现“万物并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约束。古人制定详细的法令来防止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掠夺。早在西周的时候,有一个部门叫作“虞”,其官员称为“虞人”,主要的职责是掌管山泽禽兽之事。《礼记》说:“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就是说,季夏之月正是树木生长很茂盛的时候,政府就会派遣虞人去视察山林,严禁砍伐树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人从“天道”中获得了关于“人事”的启示,现代人也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获得关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睦共处的启示。世界上的文明非止一家,每一种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正当性都应当得到肯定。“天人合一”使得中华文明以生生仁德为自己的根本原则,“万物并育”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协和万邦”的大智慧。“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路要一直延伸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哲学理念,为拯救全球生态危机,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所表达的人与万物共同存在、统一于大自然的生态理念,今天更加彰显其恒久的重要价值。“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强调宇宙自然万物的运行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同万物与自然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