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恍兮惚兮

(2024-04-15 09:55:17)
标签:

《瀞园散语》

《恍兮惚兮》

周霄山: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是没有的固定形体,似有似无。恍恍惚惚,其中有形象,其中有实物。也就是,是没有一个固定形态的,似有似无。遵循,就显现出了 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不遵循,道就不存在。只有显现到具体的事物上才能说是怎么样的。而对待不同的事物,的显现也是不同的,“道”是形而上无限的,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的,所以老子只能是近似地用恍兮惚兮来描述。

“道”给我们的感觉是似有似无的,是非常遥远幽深的,是无边无际、无形无状的,是形而上无限的。“道”给我们的感觉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高深莫测。只有具体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才能显现出来,对我们来说就是。也就是,我们只有把握好,才能达到有

“恍兮惚兮”是什么?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佛家所说的“觉悟”。也就是,心中有了光明叫“恍兮”,心中没有念头的状态叫“惚兮”。“恍兮”和“惚兮”合二为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明空双运。也就是,“恍兮”好像有光明的东西,来观照着这个世界,“惚兮”是在无中发现有,在有中观察无,在无念中发现世界万相。有和无,合二为一就是证道,也就是“有无相生”。在有中看到无,在无中发现有。发现有,而不执著有。在无心无为中还有智慧。所以,无执无念中有智慧就是“恍兮惚兮”。“恍兮惚兮”就是没有执著的智慧境界。

 “道”是宇宙的本原,是智慧的本体,而“德”是道的载体。一个得道之人,本身就是道的载体,故称“大德”。在传统意义上,大德的成就有五个方面:身、口、意、功德、事业。“道”与“德”有四点归纳:一,德是道的载体。二,道是一种存在。三,道有四相:象、物、精、信。即客观存在性、表象性、精神性,以及它的全息性。四,道的主要作用在于认识万物。得不了道,就不叫大德。也就是,高僧大德必须是得道之人。不悟道,不证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必须用德来体现。所以,我们要积极做事,在做事中成长,在做事中成就自己。世界永远认可我们的是行为,而不是认可我们心中的那个幻想。德就是我们做的事,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所以,我们必须用我们无数的行为来承载我们的道。

“道”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认识自然万物。修道者如果不能认识自然万物,也就是还没有悟道得道。得道者和光同尘,也就是像一滴水融入海洋一样融入这个世界。如果一个得道者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是得道者。“道”的作用在于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慢慢地影响并教化这个世界。道的作用不是战胜世界,而是教化这个世界。大而化之。它的教化,实际不在于有意地教化,而在无为而民自知,无为而民自化。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进入恍兮惚兮的微妙境界?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几千年以来为了修炼恍兮惚兮可谓想尽了办法。佛家修明心,道家修性光蟾光。总之,修炼恍兮惚兮是需要把修出来,没有恍兮不了。所以,修就成了佛道两家上乘修炼的秘中之密。不论佛家的静修,还是道家的坐忘,其目的都是为了那团,佛家把出现那团称为明心,道家把见到那团称为打开玄关。在这些修炼中,虽然很多人有了久坐必有禅的体会和经验,但是受到传承的约束,历来真正得法的人确是少之又少。当年,菩提达摩初来东土,看到寺庙的僧人,每天都在静修室内坐禅,他着急的拿个砖磨起来,旁边僧人问他:磨砖干什么,他讲:要磨成镜子,僧人笑道:磨砖怎会成镜?他答:坐禅怎能成佛。禅宗讲究的是明心见性,每天都在打坐,却不明白目的什么,就是恍兮惚兮了,也会遁入睡梦之中,就是有,也失去了的意义。看来坐禅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其中的奥秘不是坐的时间久才好,而是在坐禅的过程中是否有,这个是不是我们需要的,是不是明心见性

恍兮惚兮的状态之中才能有恍兮的开始,惚兮的结束,恍兮惚兮的过程之中。老子用直白的语言,道破了其中的奥秘,也就是“道”,也就是真理,也就是宇宙自然规律是非常简明的。恍兮惚兮明心见性的钥匙,恍兮惚兮是定能生慧的开关,恍兮惚兮灵我转换的必由之径,恍兮惚兮是生命觉悟的不二法门。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道在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妙玄通
后一篇:转识成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