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兮惚兮
(2024-04-15 09:55:17)
标签:
《瀞园散语》 |
《恍兮惚兮》
周霄山: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道”是没有的固定形体,似有似无。恍恍惚惚,其中有形象,其中有实物。也就是,“道”是没有一个固定形态的,似有似无。遵循“道”,就显现出了 “道”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不遵循“道”,道就不存在。“道”只有显现到具体的事物上才能说“道”是怎么样的。而对待不同的事物,“道”的显现也是不同的,“道”是形而上无限的,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的,所以老子只能是近似地用“恍兮惚兮”来描述。
“道”给我们的感觉是似有似无的,是非常遥远幽深的,是无边无际、无形无状的,是形而上无限的。“道”给我们的感觉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高深莫测。“道”只有具体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才能显现出来,对我们来说就是“德”。也就是,我们只有把握好“道”,才能达到有“德”。
“恍兮惚兮”是什么?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佛家所说的“觉悟”。也就是,心中有了光明叫“恍兮”,心中没有念头的状态叫“惚兮”。“恍兮”和“惚兮”合二为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明空双运。也就是,“恍兮”好像有光明的东西,来观照着这个世界,“惚兮”是在无中发现有,在有中观察无,在无念中发现世界万相。有和无,合二为一就是证道,也就是“有无相生”。在有中看到无,在无中发现有。发现有,而不执著有。在无心无为中还有智慧。所以,无执无念中有智慧就是“恍兮惚兮”。“恍兮惚兮”就是没有执著的智慧境界。
“道”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认识自然万物。修道者如果不能认识自然万物,也就是还没有悟道得道。得道者和光同尘,也就是像一滴水融入海洋一样融入这个世界。如果一个得道者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是得道者。“道”的作用在于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慢慢地影响并教化这个世界。道的作用不是战胜世界,而是教化这个世界。大而化之。它的教化,实际不在于有意地教化,而在无为而民自知,无为而民自化。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进入“恍兮惚兮”的微妙境界?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几千年以来为了修炼“恍兮惚兮”可谓想尽了办法。佛家修“明心”,道家修“性光”、“蟾光”。总之,修炼“恍兮惚兮”是需要把“光”修出来,没有“光”,“恍兮”不了。所以,修“光”就成了佛道两家上乘修炼的秘中之密。不论佛家的静修,还是道家的坐忘,其目的都是为了那团“光”,佛家把出现那团“光”称为“明心”,道家把见到那团“光”称为打开玄关。在这些修炼中,虽然很多人有了“久坐必有禅”的体会和经验,但是受到传承的约束,历来真正得法的人确是少之又少。当年,菩提达摩初来东土,看到寺庙的僧人,每天都在静修室内坐禅,他着急的拿个砖磨起来,旁边僧人问他:磨砖干什么,他讲:要磨成镜子,僧人笑道:磨砖怎会成镜?他答:坐禅怎能成佛。禅宗讲究的是“明心见性”,每天都在打坐,却不明白目的什么,就是“恍兮惚兮”了,也会遁入睡梦之中,就是有“象”,也失去了“象”的意义。看来“坐禅”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其中的奥秘不是坐的时间久才好,而是在“坐禅”的过程中是否有“象”,这个“象”是不是我们需要的“象”,是不是“明心见性”之“象”。
“恍兮惚兮”的状态之中才能有“象”,“恍兮”是“象”的开始,“惚兮”是“象”的结束,“道”在“恍兮”与“惚兮”的过程之中。老子用直白的语言,道破了其中的奥秘,也就是“道”,也就是真理,也就是宇宙自然规律是非常简明的。“恍兮惚兮”是“明心见性”的钥匙,“恍兮惚兮”是定能生慧的开关,“恍兮惚兮”是“灵我”转换的必由之径,“恍兮惚兮”是生命觉悟的不二法门。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道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