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读书
(2023-12-30 17:30:32)
标签:
《瀞园散语》 |
《用心灵读书》
周霄山:
我们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与古圣先贤们“交谈”了,因而也就不能通过“聆听”他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了。同时,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像他们那样“伟大的心灵”了,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其在现实中相遇。当然,阅读经典在今天已不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进行着“功利阅读”。现代人无法慢下来,当然也就无法用心灵读书,也就无法从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中得到深入的思索,自然也就得不到来自经典的感悟力,这是非常可悲和令人忧虑的。
经典尤其需要用心灵阅读,用心灵阅读经典,我们就能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见近知远,甚至能够获得“超越”的能力。还有,就是不要怕读不懂,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用心灵阅读经典,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熊十力说:“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当我们把那些经典理解到其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我们即是真正得到其中三昧了。如果我们还感到其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握到其精髓和根本。
有哲人说:“只有用心灵读书,才能看清楚本质的东西。只有用心灵读书,才能看到高层次的世界。”我们用眼睛读书,只能得到许多知识和概念。而如果我们用心灵读书的话,则能够获得智慧,超越概念。特别是读古圣先贤们的经典时,如果用眼睛读,读再多遍也是读不懂的,而只有用心灵读,才能与古圣先贤们“交谈”。
我们读书做学问,于他人未知未晓处有所发现固不易,于他人已知已晓处又有所发现亦不易,故古人言“转相发明”,此乃发于心灵智、胸次高,往往于町畦之外,独有会意处,逸思横生,发机杼于他人熟视而未睹处。我们读书要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所以,读书做学问,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所会意、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灵读书。
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认为,只要读许多书,学识渊博了,就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了。也就是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句名言是不大确切的。知识不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力量是智慧。为学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为道才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是不会自然地升变为智慧的,只有真正悟道了,才能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升变为智慧。那时,如果我们学识渊博的话,我们就会具有超强的大智慧大力量。如果我们一直未能悟道的话,那么,即使我们的学识再渊博,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也是很有限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大多都是在不断地读书,书有不同的境界,读书也是有不同的境界。用心灵读书,我们的心态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我们用心灵读书,就能领略智慧给我们的无私馈赠。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更开阔的格局与视野,更能对书中的道理有更深的体悟。我们用心灵读书,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我们用心灵读书,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至自由之境。用心灵读书,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心灵。更高境界的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发现真心。我们许多人不明真心,执幻为实,将因缘和合之物当成恒常存在,生起贪欲之心,才会蒙蔽真心。更高境界的书,书中的智慧就会升华我们的心灵,我们生命中本真就会显现,我们也就能够真正地超越自己了。
读书的目的不能是仅仅为了获取知识,用心灵读书,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修行悟道。当我们有幸悟道后,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升华为智慧了。不能升华为智慧的知识,是无法让我们成长,也是无法影响我们的人生的。在我们有幸悟道后,也就达到了高层次高境界,也就能够正确地看待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