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行为就不会有境界也没有意义

(2023-01-08 11:00:00)
标签:

《瀞园散语》

《没有行为就不会有境界也没有意义》

周霄山:

如果我们没有行为的话,就不会有境界,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每个人的觉悟层次,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境界和意义。释家说: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一室之中有很多的灯,各有其所发的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个光。所以说,此世界似无什么分别,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世界内。不过,我们每个人的境界却各自有所不同。

如在顺随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习或顺才的。也就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也就是,其行为并不了解其意义与目的,也就是凭其天资,认为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了。也就是,原本无兴趣关系,更不明白其益处所在,看见大家去做也就跟着去做了,这就是顺习。如《诗经》的诗是当时的民间歌谣,作者未必知其价值如何,只是凭其天才而为之,这也就是顺才。在顺随境界的人,其所做的事,价值也有高低。不过,他们对于其价值并不十分了解,也只是顺其天资与习惯为之而已。

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图谋功利的人,对于其行为和目的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都是为利,利之所在,尽力为之,其行为就是为了功利。

在利义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义的。有些人对于利义的分别常有误解,以为行义者不能讲利,讲利的不能行义。其实,利有公私之别,如果为的是私利,自然有背于义。而要是为的是公利,此利也就是义了。利与义的分别也就是私与公的不同。也就是,为己求利的行为,是功利境界。为大众求利的行为,是行义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人,知道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也就是按照宇宙自然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做事。天即宇宙,宇宙是无所不包的。天地境界的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为天地为人类服务的。

我们每个人觉悟的层次体现了我们境界的高低。其所做的事,境界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以上所说的几种境界,不是于行为外而独立存在的。在不同境界的人,可以有相似的行为,不过行为虽然相似,但是行为的意义,其实是大不相同的。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验证我们的修行和觉悟层次。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利众的行为。修行虽然是在修心,但其实质还是要体现在行为上。修行的就是行为。虽然我们有时可能是想到了,但是我们却没有相应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行为的话,那么所有的心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行为才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所有哲学都是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的。哲学是见,行为是行。见和行,都非常重要。没有相应的见地也就没有相应的行为。影响我们价值观的是胸怀和心量。当我们跳出小环境,拥有大胸怀、大见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世界视为调心的道具,然后也就能够破除许多执著了。

人类的文化必须超越人类的现实,只有这样,整个人类才有更高的向往,才有向上的可能。文化一旦等同于现实,就会失去意义,就会变成一种工具。文化是什么?文化应该是照耀整个人类的太阳。但是,我们现在的文化却不是这样。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战火不断,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时间非常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文化中有暴力基因。人类崇尚用暴力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崇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人类文化中的这种暴力基因,会培养出无数的暴徒,会造就无数的侵略者,会制造出无数的冲突,所以人类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息过。所以,我们应该大声地告诉世界人民,这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罪恶。我们人类的爱,必须超越民族,超越国界,做到真正的平等与和平,才可能真正造福人类。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战争的结局就是过早地毁灭人类。这里所说的战争,其实不完全是指使用枪炮导弹原子弹,还包括生化武器等。无论我们的倡导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都应该倡导爱。倡导用爱代替暴力,是人类文化的使命。我们不要在乎自己能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定要尽力地去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事,因为,我们热爱世界,我们热爱人类。

爱和良知,是人类天性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不但要向往它们,还要将向往付诸行动,用行为来表现我们承载的文化。我们不但要认可这种文化,我们还要用这种文化来改变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言一行中诠释我们心中的爱和良知。

我们能不能改变世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能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力去做?我们在还能爱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去爱?当然,这种爱不是小爱,而是一种伟大的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爱,是一种没有局限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当然,爱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盲目地去爱,有时反而会对我们爱的对象造成一种伤害。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它是一种生命本觉的显发和妙用。它不是一种情绪化的冲动,它是一种从诸多表象中洞察事物本质的本体智慧。

当我们真正实现了心灵的自主,摆脱了执著的控制时,我们就自然会用自己的行为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行为,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中国哲人认为人类有三不朽:第一,立功,建立不朽的功勋;第二,立德,完善自己的人格,升华自己;第三,立言,让那些承载了我们的胸怀、境界、智慧的话语,像火把一样照亮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我们要关注这个世界,真正地去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我们关注这个世界,对世界有着很多美好的祝愿,但如果我们既不做事,也不说话,那么,我们的关注和我们的祝愿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哪怕我们的境界再高,如果我们没有行为的话,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有先哲说:“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就最好把它抛弃。如果拥有许多知识,却毫无本事,不知如何使用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学习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照着书上的道理去做事,要在行为上体现出来,而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

书是只讲了道理,而是不会教我们如何去实践去修行。我们明理了之后,还必须要去实修。如果没有实修的话,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指导实修,不去实修,所有的知识都没有意义。其实,知识和智慧的距离是非常远的,有时我们认为的智慧,其实仅仅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但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不过,我们只有通过实修和体悟,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智慧。

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智慧远比知识要重要得多。知识可以来自书本,而智慧只能来自修行,来自对人生经历的觉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觉悟,使这些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更有用。我们在学问积累并穷其道理的基础上,再通过我们人生经历的磨难而得到“彻悟”,才能真正“修得正果”。有些人虽然知识丰厚,但如果不修炼不经历大磨难后的彻悟,也是难以成为具有大智慧的人的。

我们一生从书中知道了许多道理,我们知道道理后就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为,知道道理与行动改变我们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我们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踏踏实实地行动所逐步积累起来的。最重要的,是把记在我们心里的正确道理变成自己的正确行动。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也就是,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到了利众的事,那就应该去做。大道至简,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对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所经历事物有了深彻的体悟。为什么有的人知识渊博而未能去做利众的事,而那些勤于实修的人却能够去做利众的事。这就是因为,做利众的事,不在能知,而在能行。还有,我们的智慧不是来自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我们对所经历事物的实践修行体悟。我们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和真正有用的是实践修行体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修行体悟而转化为智慧,然后用智慧尽可能地去做利众的事,才是有意义的。才有可能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高层次高境界的人,才能够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