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论道

(2022-12-10 10:30:03)
标签:

《瀞园散语》

《庄子论道》

周霄山:

我们一提到道家,可能首先就会想到老子,然后也就会想到庄子。所以,我们通常提到道家时也就会经常把老子庄子说成老庄。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由于道是形而上高层次无限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清楚的。所以,庄子说: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又是无为无形的。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可传是指可以心传,可得是指可以悟得。道自本自根,在宇宙自然中是独一无二,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它。道能生天生地,能生万物。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道无处不在,非常久远。道永不过时,永不终结。

庄子认为,有四种人能够悟道,就是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也就是《逍遥游》的核心思想。庄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无待逍遥的境界,是一种精神自在的境界,庄子认为有三种人可以进入这种逍遥境界,庄子分别把他们称为至人、神人、圣人。进入这种逍遥境界的这三种悟道的人也分层次,至人在第一层,至高无上,至人是无己的,就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神人在第二层,神人是无功的;圣人在第三层,圣人是不追求世间名誉的人。还有第四种第四层次的人,就是真人。真人就是那些层次低一点儿的悟道之人。

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就是悟道之人,这些悟道之人所表现的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有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人格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庄子的哲学体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些理想人格虽然大多数人都达不到,但是有了这样一些理想人格,我们也就可以视他们为楷模,向他们学习如何去正确做人,这其实也就是庄子悟道传道的哲学思想。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悟道是至关重要的。庄子的逍遥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庄子》里,庄子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的名称不一样,但意思是基本一样的,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进入那个逍遥境界。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这样就可以齐物。在《齐物论》里,庄子提出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做吾丧我,是在教我们如何进入逍遥境界,也就是如何悟道。《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南郭子綦靠着茶几坐着,抬起头来仰天长嘘。荅焉似丧其耦就是精神,也就是好像丧失了他的精神,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荅焉的样子。他有一位学生叫颜成子游,对老师说: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老师,我觉得非常奇怪,您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看到您现在形如槁木,您的形体在那一动不动的,好像一节干枯的木头一样。而您的心我推断是不是如同死灰一样,今天我看到的老师您让我有点害怕,为什么跟往日的您是不一样的呢?子綦说: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子綦就说:子游啊,你的问题问得太好了!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今天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这样一种新的境界我把它叫作吾丧我境界。庄子所说的吾丧我,也就是,所丧的这个我,是原来的那个世俗的小我,丧失了这样的小我之后,已经悟道的我也就越升成为了大我,也可以说是无我了,也就是至人无己了,也就能够体悟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了。

“心斋”和“坐忘”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修养方法。“心斋”的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而“坐忘”的修养工夫则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超越形体的拘限、智巧的束缚,层层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

对于“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修炼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唯道集虚”,“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会聚于空明灵觉之心。

“坐忘”,是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心斋”的工夫是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而“坐忘”的工夫则是由小我走向宇宙的大我。有关“坐忘”的修养方法及其意境,在《大宗师》中又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寓言来表述的,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说:“何谓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齐物论》的“隐机而坐”,像是《大宗师》“坐忘”的前奏。最后达到忘我之境,也就是,所谓“吾丧我”的“吾”,犹如“坐忘”所达到的“大通”境界;而“丧我”,则犹如“坐忘”中超越形躯与心智(离形去知)的步骤。而《逍遥游》中的“无功”“无名”“无己”,其超越身外的功名(无功、无名),一如“丧我”,亦如“忘礼乐”“忘仁义”,至无我境界的至人(至人无己),亦正是达到“同于大通”和臻于“天地与我并生”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人如何超越俗世的问题。庄子知道,人不可能脱离俗世而存在,身体永远无法实现自由,但我们的精神可以。因此,庄子追寻的是人的精神如何达到自由逍遥的问题。他梦想人能走出俗世的宿命,走向齐物与天地并生,从而超越俗世生活达到无功无名无己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看透俗世,实际上非常热忱地爱着这个世界,无比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当我们无法摆脱世界的时候,我们不妨对这个世界爱得深刻一些,让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通透一些。所以庄子在寻找超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如何在乱世中保全生命。随波逐流与世沉浮,在庄子看来并非贬义,而是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种人生通达的智慧。所以,顺其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要义。庄子看到人生的悲剧性,而他又想在悲剧的人生当中活得轻松自由,这也是庄子重视养生之道的原因。

庄子认为,阻碍我们养生的主要是欲望。在儒家法家眼中最荣光的事,在庄子看来却毫无意义,因为无论是为名殉身、为利殉身,都是心为形役而身心俱疲,他们搞混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世俗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这是一种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得不偿失的事情。儒法哲学强调集体,庄子注重个体;儒法提倡秩序,庄子渴望自由。庄子是第一个将个体生命价值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哲学家。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人生目的不再是征服驾驭拥有万物,也不是追求成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圣人,人生就是如何在一个杂乱的社会中保全生命,进而实现人生的逍遥和灵魂的自由。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是庄子养生之道的中心思想。首先,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身体奉养双亲乐享天年;其次,养生之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我们不要去追求人生的虚名,那样会被累死;更不要做坏事触犯刑律,那样会被砍死。第三,养生的关键要缘督以为经,要让体内的丹田之气顺着脉的中虚之道自然无碍无滞地运行,这是生理层面的养生之道。

各种欲望是养生的大敌,因为,有欲则不安,不安则不静,不静则害身。由此,庄子提出了让人心如止水的两条方法。第一是心斋,要让我们的内心随外物而变化,不横不逆顺其自然,保持一种虚壹而静专心致志的心境。第二是坐忘,则是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忘记自身的存在,抛弃让人心烦意乱的算计,摒弃人类所谓的智慧,与物质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为物役又不执著于物,从而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庄子又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诫人们,不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看待问题,混同万物,与道同游。虚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圆融自在;大地能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庄子的逍遥游精神,是所谓的有用和无用,死亡和生存,永恒和短暂,美丽和丑陋,当官和在野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的,有了善才会有恶,有了美丽才会有丑恶,这种相对而生的关系,其实都源于人的内心的价值判断,而人有了价值判断,也就等于自己为自己的脖子上了枷锁,又是不自由的了。所以,要取消一切差别,去掉一切的欲望,抛去所有的好与不好的价值评判,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境界。

庄子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为”的,但“为”的基础是不刻意地“为”。这样的作为是顺乎事物的自然,顺乎人性的自然而作为的。刻意地杜绝欲望是不自然的;执着于欲望也是不自然的。最自然的方式是让一切自然地发生。我们应该用包容和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我们看不惯的事物越来越少,也就说明我们越来越富有智慧,越来越能够包容一切了。这时,也就说明我们已经悟道了。

庄子的超越,得益于他的:因为无情、无己,所以无名、无用、无为、无功;所以无所待,然后逍遥游;庄子的超越,得益于他的:因为道通为一,所以是非一体、小大一体、有无一体、物我一体、贵贱一体、死生一体;所以天人合一,然后进入化境。

庄子悟得了大道,具有了悟知宇宙自然规律的大智慧。所以,我们今日还有许多人迷惑的问题:如关于死生,关于名利,关于人与自然等,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庄子就早已有了答案。庄子的道家思想使后人高山仰止和心悦诚服。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和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世界文化思想精神史上庄子都会永驻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和生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