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比自己层次高的书
(2021-11-05 09:55:22)
标签:
《瀞园散语》 |
《要读比自己层次高的书》
周霄山: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读很多的书,通过大量的读书来逐渐地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提高我们的层次。但随着我们的成长,在读了很多的书以后,我们的知识积累了不少,我们的层次也已经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时,虽然我们仍有很多的书还没有读,但是,我们再读书就一定要有选择性了,就是要读层次比自己高的书,具体的说,就是要读那些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层次比自己高的书?就是因为,我们读书,重要的不是为了增长知识,重要的是为了要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层次,也只有当我们的层次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恰当的学以致用,才能够正确地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因为,爱因斯坦说“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层次。”读那些不能改变自己层次的书,是没有什么大用的。读了层次高的书,重要的就是要去用。如果学而不用的话,也就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学。通常,我们读书得到的大多是知识,而只有我们的层次提高到了高层次,也就是悟道了之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变成智慧。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特别需要说的是,读书的多少与我们层次的提高并不是正比关系,也就是,不是读书越多,层次就会越高。特别是想要提高到高层次,这时,是读书越多,反而会妨碍我们层次的提高。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们学的越多,反而会越影响我们悟道。我们只有真正悟道了,才是真正达到了高层次。
世上的书太多了,不过,其中绝大部分的书,又是相对不太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经典其实并不多。所以,我们也就不能从阅读大量的书中,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重要东西。具体来说,如果一部书不能对我们提高层次有帮助的话,那么,我们读这样的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通过研读经典,吸取精华,就能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层次。因为经典都是从根本上阐述事物道理的。研读经典也就是与古圣先贤“交谈”,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层次。
有一则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都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老子》《庄子》《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这些书若不读,其他的许多书都无法真正读懂。
这些经典就是最重要的书,这样的经典并不多,是能够读完的,而且还需要认真地反复地研读,最好能够背下来。只有这样的书读了才真正有用,才能给我们以启益感悟,才能有助于我们提高层次。而其它的书都是可读可不读的。
我们大多都读过许多可读可不读的书,我们也只有在读过许多可读可不读的书之后,才知道,哪些书才是必须要认真读反复读的经典。所以,在我们的晚年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该读的书就要认真反复地读,不该读的书就尽量少读不读。
如果我们读过道家的经典,道家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是最重要的饮品。因为,虽然水本身无色无味,但我们可以用水与其他任何配料混合,造出其它许多美妙的饮品。这是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哲学道理,即最简单的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最重要的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应尽量读最重要的书,特别是要反复研读最重要的经典,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心灵觉悟的层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谈,我们特别不能缺少两种最重要的交谈:一个是和活在经典中的伟大灵魂交谈;一个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缺少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一个是高层次的书,一个是自己的灵魂。有这样两个最重要的朋友,才能够提高我们的层次。
我们只有真正悟道了,才是真正达到了高层次,才能具有智慧。有了智慧,就会使我们有了“脱胎换骨”似的质变,甚至似乎会使我们感到自己有了“飞翔”的能力,会使我们过去眼里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变得微不足道,会使我们具有了居高临下“鸟瞰”的视野,会使我们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有达到了高层次,才能具有够解决中低层次难题的智慧。因悟道而生出的高层次智慧,才能够使我们去完成过去想做而没有能力去做的大事,才能对人类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