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亡者寿
(2021-06-23 10:00:08)《死而不亡者寿》
周霄山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这是指那些对人类社会有过大贡献或者品德高尚的人,他们虽然死了,但是却能够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他们实现了天地之志,与世长存,所以是长寿的。虽然他们的肉体寿命不过百载,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则可以永世长在,他们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世世代代的影响着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死而不亡”。
就如臧克家在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时,在《有的人》一诗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钱穆把生命分为“身生命”和“心生命”。他说,由“身生命”转出“心生命”是生命上一绝大变化,绝大进步。心生命可能很长,如那些古圣先贤伟人英杰们早就死了,但他们的心生命显然还在我们的血脉里跳动着;而此时许多魁梧的身躯还在行走,还在追名逐利,但他们的心生命早已死了。身生命极短暂,仅限于各自的百年之寿,而心生命则可长久的存留在后世人们的心里,长存于天地间,永生不灭。身生命赋自天地大自然,心生命则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故身生命是在自然物质世界中,而心生命则在文化思想精神世界中,成为人类文化思想精神世界的产物,可以永久长存。
有人说,人的初级快乐是肉体的快乐,是饱、暖、物、欲;中级快乐是精神的快乐,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快乐是灵魂的快乐,是付出、奉献,是让他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快乐。相对应的是,普通的人只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担负大任。
我们每一个个体正是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区分彼此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无可取代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天降大任”,就会将这份大任担负下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未竟的大任时,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所担负的大任,所以我们才能坦然无畏地面对前方的任何挑战。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死而不亡”的人。
有哲人说,哲学是分身术,把精神的自我从肉体的自我中分离出来,立足于精神的自我,与那个肉体的自我拉开距离,不被它所累。如果这个距离达到无限远,肉体的自我等于不复存在,便是信仰的境界了。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已觉悟的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因为,万有皆易逝,惟有精神永存。有的人,可能身生命与心生命并存,也就是说,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大贡献,在他生时,就已经得到人们的公认了;而有的人,他对于人类社会的“超前”高层次的大贡献却要等到他百年之后许多年,才能够得以显现,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识或高层次的悟识,而由后世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们,没见过他的人们,去崇拜他,去铭记他。总之,那些当世和后世受到人们崇拜和铭记的人,也就是“死而不亡”的人。
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流行,贪欲膨胀泛滥,自然深受其害,社会深受其害,人类深受其害。我们也只能用道的生命智慧来加以化解,使我们人类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道的生命学不仅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也能加深生命的厚度,使生命有持久性、内含性和有韧性、有活力,有助于承受挫折和磨难。道的生命学还能扩大生命的广度,使我们能够有幸悟道而超越自我,使“小我”变成“大我”,具有善利万物的道德,“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即是悟道得道者的大生命,这样的人也就是“死而不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