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的“致良知”

(2020-03-08 11:00:12)
标签:

《瀞园散语》

《王阳明的“致良知”》

周霄山

    “致良知”一语,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解释说:“所恶于上”是良知,“勿以使下”是致良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知道善恶就是良知,按照自己的良心和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去做事、为善去恶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有,然而其明觉程度不同,所以才要下“致”的功夫。“圣人之知,如青天白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因学功夫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他认为无论如何昏恶的人,最少也知道杀人是不好的、最少也知道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其实每个人在做事时,心中对所做之事之善恶一定有他自己的判断,即使他做了恶事,他的心中也一定知道这样不对而心存愧疚。王阳明说:专就“这一点明处”往前“致”,致到通体光明,如青天之日,便有“洪炉点雪”气象,便是致良知功夫的成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由这一点出发,不断的去致良知,善念就会越来越多,人就可以不断的进步,不断的靠近圣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致”才能使自己的见识或说良知能不断提升,而接近于圣人贤者呢?关于致良知,梁启超在《王阳明传》一书中有详尽的解释和说明。简而言之,就是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圣人靠近的过程,中间需要十分的刻苦,需要坚持不懈;良知功夫,全以不自欺为关键,要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心所安处便是良知”;致良知功夫,最要紧的是要克制私欲,其唯一的敌人就是功利主义,不把这个病根拔去,一切学问无从做起。“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致”就是行,合在一起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反复提“致良知”,实在是想告诉人们,“致良知”则人人可以做圣人。

    用白话释述一下王阳明曾说过的一段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们的心纯为天理而不夹杂丝毫人欲。犹如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只因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掺杂铜、铅等。人到纯是天理才为圣人,金到足色才为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之分,有如金的分量有轻重。才力不同,而纯为天理则相同,都可称为圣人。仿佛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上相同,都可称为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在于成色足,而不在分量的多少。之所以为圣人,在于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大小。因此,平常人只要肯学,使己心纯为天理,同样可成为圣人。比如一两精金,和万镒之金对比,分量的确相差很远,但就成色足而言,则是毫不逊色。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原因就在这里,学者学圣人,只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罢了。犹如炼金求成色充足,所炼金如果与精金相差不多,锻炼的工夫可节省许多,容易成为精金。成色越差,锻炼越难。人的气质有清有浊,有纯有杂。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别。对于求道来说,有生知安行的人、有学知利行的人。资质低下的人,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后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后世之人不理解成为圣人的根本在于纯是天理,只想在知识才能上力求作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只需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因此,他们不从天理上下功夫,白白耗费精力,从书本上钻研,从名物上考究,从形迹上摹仿。这样,知识越渊博而人欲越滋长,才能越高而天理越被遮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有万镒之精金,不肯在成色上锻炼自己,以求在成色上不逊于别人的精金,只妄想在分量上赶超别人的万镒,把锡、铅、铜、铁都夹杂进去,如此分量越是增加,成色却愈是低下,炼到最后,不再有金子了。

    王阳明用精金来类比圣人。他说圣人就像精金一样。精金的标准在其成色足,无铜铅之杂质。成色足类比圣人的存乎天理,杂质类比人欲,所以成圣的过程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的过程。王阳明说,求道要不争分量而争成色。“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这就与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相同。

    圣人既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无所不能。圣人们在才能上各不相同,有人善为政,有人善治学,我们学习圣人,不是要学他们掌握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圣人那颗纯乎天理之心。炼心,如同炼金,就是提纯,去杂质,而不是增添什么。我们普通人只要肯下功夫,克除私欲,炼的本心纯乎天理,就是圣人。而不在于做多大的事业,成多高的功名,挣多少钱财。也就是说,原来我们普通人只要立足我们的基础,不断的“致良知”,使心纯乎天理,我们便也是圣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