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的圣人》
●周霄山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最高尚和最完美的人格,表达了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政治与道德的完美追求。不过,中国文化对于圣人的理解和标准是不一致的,儒家与道家就各自有自己理想的圣人。
儒家的圣人标准是“内圣外王”。“内圣”是说“穷则独善其身”,强调个人的修养,要达到德行圆满。对内要修德,着重练好“礼、义、仁、智、信”几项基本功,做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外王”是说“达则兼善天下”,在机会成熟的条件下,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为民众造福。
成为儒家的圣人,要把“内圣”和“外王”两项功夫都练到极致,对已要做到德行圆满,对社会自然是要做一个优秀的圣贤或君王。
道家的圣人标准是“悟道之人”。在道家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道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极为有幸地悟道,悟道的人能够全面正确地悟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与变化规律。于是道家提出,要有悟道的圣人,也就是悟道的圣贤或君王,来引领或统领民众,解决民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于是,道家对圣人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致虚极,致静笃。”、“夫唯不争,故无忧。”,而对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圣人首先应是一个悟道的人,能够悟识道的精髓,做到“虚极”、“静笃”、“不争”,超脱尘世繁扰,具有一种超越精神境界的情怀。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圣人作为悟道的圣贤或君王,需处理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引领或统领民众解决所遇到的社会问题。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圣人的重要标准。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悟道的圣贤或君王,应该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道家提出的圣人理念,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根据当时纷乱的社会景象,给圣贤或君王提出的治世良方。
道家提出的圣人概念,在哲学上彻底否定了具有人格意义的“神”和“天”的存在,却在理想的彼岸树立了一个圣人。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圣人与道家的圣人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圣人侧重于人的德行修养,强调要成为有德的圣贤或君王;而道家的圣人是指悟道的圣贤或君王。
我们比较一下儒家与道家的圣人的义涵,就会发现,儒家以成为圣人为理想的精神结构,止步于更高哲学层次的仰望与追求,执着于历史的范本与具体的事物,而没有超越性的信仰;而道家的成为圣人的道路,不管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人修为,是道法自然地悟识了“大道”,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想的追求、思考和超越性的信仰。这种超越名、利、生死的精神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儒家个体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痛感和失望。因此,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会看到,道家经常会成为儒家个体寻求精神避难的桃花源。所以,比较而言,道家的圣人的精神境界要高于儒家的圣人的精神境界。将儒家与道家的圣人标准综合起来才是中国文化中最高尚和最完美的圣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