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我们怎样读史书
(2018-10-13 11:00:00)
标签:
《瀞园散语》 |
《苏轼教我们怎样读史书》
●周霄山
苏轼给我们的感悟非常多,苏轼在这里又教给我们怎样来读史书。有故事说,当年曾经有一个眉州同乡少年才子唐庚来拜访苏轼。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唐庚说:“《晋书》。”然后就颇有所得地讲了一通,苏轼突然没头没脑问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唐庚哪能读这么细,答不出来。回去琢磨了半天,他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史书之法。估计苏轼当年曾多次读《晋书》,其中有一遍就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的。
我们如果想要弄清楚一段历史的话,就得把相关史书读上几遍才行。可史书大多乏味枯燥,很难读得进去。幸好有先贤苏轼为我们指了一条金针度人的明路。苏轼虽然天资聪颖、文采风流,其实他当初读史书也是苦不堪言的。那么苏轼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这就要从一个叫王庠的年轻人说起了。
王庠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是个学霸才子,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王庠曾发下宏愿: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之学。苏轼生怕这位侄女婿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谆谆教导,大意如下:年轻人若想立志读书,每本书都要读上几遍。要知道,书籍就像大海,里面的内容实在太多,穷一人之精力,根本不可能尽数吸收,只要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就行了。所以每次读书,只注意一个问题。比如,想研究古今兴亡治乱和圣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只注意这个问题去读,不要再去想其他问题了。再读第二遍时,再设定一个新的问题,如了解事迹、故实、典章等等。也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问题以此类推。用这种“一意求之”的方法读书,虽然看起来似乎很笨,但到了学成之日,便受用无穷,比那些泛泛博览群书而不作专门深入研究的人,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史书读起来乏味?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目的,读的时候不知侧重何处,自然味如嚼蜡。当我们有了方向,便可做到有的放矢了。对史料有所取舍,只专注一个问题,就有兴趣了。一遍一遍地读,每次都只专注于一事。这样才能真正读好史书。
读史书是这样,读其它的书也同样可以类似。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已经退休的人来说,更是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必要来博览群书了。我们只要集中精力多读几遍那些自己最需要读的经典,甚至是只专注深入研读经典中自己最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这才是正确的事半功倍的读书为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