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抄书
(2018-03-13 09:33:30)
标签:
《瀞园散语》 |
《苏东坡的抄书》
●周霄山
苏东坡的抄书也就是为了更好的背书。许多文人学者治学都是用背书的方式。
鲁迅童年读书时,就能背诵《纲鉴》,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
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200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赋、有论、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
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钱穆能背诵《老子》《庄子》《史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
有真实的故事记载,茅盾能背诵《红楼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能有许多人会认为背书、抄书是笨方法。其实,这个所谓的“笨”方法却是最有效的治学方法。这个“笨”,并非真笨。下“笨”工夫,下真工夫,下苦工夫,最后,自然就能取得成就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古文的方法,培养出了无数的文人学者。读书治学没有捷径,最笨的方法能带来最聪明的结果。事物就是这样转化的,这也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
实际上,所有的大学问家、成就大事者,肯定都不是那些聪明人,而是那些很普通甚至很“笨”的人。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丁肇中就提醒过清华的学生:“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的,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是有几位。”诸葛亮曾说过,聪慧早成的人,不成大器,不担大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所以,我们做事不能追求所谓的又快又好,不能依靠什么奇思妙想而轻视踏踏实实的勤奋努力。我们要想取得什么成就的话,就一定要下背书、抄书这样的“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