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鸡蛋的自述

(2014-07-04 12:00:36)
标签:

健康

营养师

大家好!我是茫茫蛋海中一颗普普通通的蛋——鸡蛋

      今天我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是因为看到很多人对我们有误解,有人说我们鸡蛋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过多地摄入鸡蛋会导致人体血清胆固醇增高,而引发心血管疾病。我可不这么认为!所以今天我会从我们家族的优良基因所继承的丰富营养价值以及食用贴士注意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我们蛋类对人类都有什么益处!


      有专家说我们鸡蛋是食物中唯一营养素最全面的食物,而且质量也很好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我们的近亲鸭蛋、鹅蛋、鹌鹑蛋等营养价值大致相同,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营养!


鸡蛋的营养价值  参考文献(1)


、蛋白质:全蛋蛋白质为12%左右,约6g。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为接近,而且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

、维生素:包括所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A/D/E/K/C;

、矿物质:矿物质为1.0%1.5%主要存在于蛋黄中,其中钙、磷、铁(利用率低为3%左右,钙限制铁的吸收)、锌、硒最为丰富;

、脂类:脂肪含约10%15%98%存在于蛋黄中,消化率极高,约5—6g。蛋黄中的卵磷脂、甘油三脂、胆固醇和卵黄素,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着重要作用,可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

1、卵磷脂 被医学专家视为老年性痴呆的克星,还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能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鸡蛋中的卵磷脂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因卵磷脂被胃肠道吸收后, 能使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悬于血液中而不致沉积于血管壁上,可减缓动脉硬化的形成。 

2、胆固醇主要在蛋黄中,每100g蛋黄含1510mg胆固醇  其中含<10的植物固醇。

   

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每人每日摄取200mg胆固醇即可满足身体需要。由于胆固醇吸收率只有30%,200mg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专家建议每天摄入50mg~300mg胆固醇为佳。


    胆固醇含量排序:

    蛋种类排序: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 

    烹饪方法排序:嫩整煮蛋<煮荷包蛋<炒蛋<煎蛋皮<焗咸蛋黄类食物、裹蛋液煎炸   


关于部分人群对鸡蛋胆固醇的误解     参考文献(2)


  人体需要胆固醇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胆固醇是合成激素及维生素的前体物质  胆固醇氧化产物胆汁酸可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② 增高血清胆固醇的因素很多, 不能只将一种食物视作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的食物中只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均可经代谢产生乙 酰 CoA,而乙酰 CoA 极可能被用来合成胆固醇。 

   脉硬化而引发心脏与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食物以外,还有:高血压、吸烟、荷尔蒙、年龄、性别、 疾病易感基因和环境危险因素等。 

所以您完全不必因为胆固醇的问题而错过这么营养丰富的美味。

http://s1/mw690/002AfVUlzy6KbdW6XxCa0&690


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将来—吃鸡蛋时注意:

1、要细嚼慢咽。2、老人和孩子宜做蛋羹和蛋花吃更易消化吸收。3、可配合蔬菜、主食一起吃 (鸡蛋的碳水化合物很少。4、尽量不吃茶鸡蛋以及皮蛋—茶叶里的柔酸不利蛋白质吸收;皮蛋里的硫化铅堵色毛孔引发皮肤问题 维生素流失严重。 5、健康成年人每天吃一个就够了,高血脂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量吃。 6、不要生吃未熟鸡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在形成过程中会带菌,细菌会穿过蛋壳上的小孔,进入蛋内,而未熟的鸡蛋又不能将细菌杀死,轻则会引起腹泻。7、不要煮的过老(鸡蛋煮得时间过长,蛋黄表面会形成灰绿色硫化亚铁层,很难被人体吸收)。


煮蛋小贴士:1、把鸡蛋放冷水中,小火煮开后再继续煮两到三分钟,2、关火用余热把鸡蛋焖熟焖两分钟左右。这样煮出来的鸡蛋,蛋清柔嫩,蛋黄滋润,美味又易吸收。


http://s16/mw690/002AfVUlzy6KbRzFsCjbf&690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46页 蛋类鸡蛋制品的营养价值

(2)《鸡蛋胆固醇与人体健康》作者:杨 芳 马美湖 —— 中国知网

    


微博:@营养师邢敬杰

微信:xjj576399361

手机:152101250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