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玲散文的审美之维
(2024-12-17 14:26:08)孙亚玲散文的审美之维
杨 军
清新秀婉的诗意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饱蘸生活的情感之美
我一直以为,文学源于生活要低于生活,朴实的生活是文学的底色,好的作品都是在生活的井底“打捞”出来的。《枕着秦岭入眠》从日常生活入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全书共分上下两部分,上部41篇,集中呈现景与情,通过对大自然深情书写,展现出万物生灵的审美格调。下部20篇,集中呈现乡村原乡人物,记录生活中的趣事、乐事、感动的事。其实,书中百分之八十的篇目,作者都在集中表现一个主题----父亲。秦岭祖脉是父亲山,心中留下幸福回忆的是作者的父亲,父亲,是这部作品创作的灵魂!
散文往往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究其缘,就是散文内涵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情感,情感之美是朴素之美,是作者心灵深处积淀的迸发。散文的灵魂是思想,作家想展露的情感之美,需要思想来支撑,否则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枕着秦岭入眠》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的魅力源于真情实感描摹出的情感,“白白的月光洒满庭院,屋后椿树的落叶兀自飘落,夜色悄无声息,峒峪村老家的大门虚掩着,却再无父亲那熟悉的身影进出了,我再也看不到最疼爱我的那个人了……”(《思念成墨》)饱满的情感,聊聊的几句就拉近了文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在另外一篇《重生》中,同样把生活现象融入情感之中“蒲公英就是这样,借助风力把种子传向四面八方。 每一颗种子离开母亲以后,都会挑一个中意的角落生根发芽。 要不了多久,又会长出一颗又一颗的蒲公英来。 它们看似凋零,其实是在酝酿着新的生命呢。”
毫不夸张地说,《枕着秦岭入眠》中的每篇文章,无一不是倾情而作。作者以情感蘸墨,似乎不是在写散文,而是在作画,字节跳动着韵律之美,这些文字触动读者情感的波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触发灵魂的语言之美
《枕着秦岭入眠》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语言之美。文本中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胭脂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默默流淌。孙亚玲是一位语言高手,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把玩得出神入化,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润物细无声般的感化着读者,如同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读者的心提起又放下。
在《我与海天共长情》中,作者用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心情,时光美景,既是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时刻,又是父亲终生的遗憾“时光浅浅,转瞬即逝,回忆深深,伤感万千。不知是流年勾起了回忆,还是回忆沧桑了流年,在回忆的岁月里,都是回不去的曾经。”“一路走来,行囊里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装满了日子里的忙忙碌碌。”“天空晴朗而湛蓝,仿佛是一幅无边的画卷。白云如羽毛般轻盈,飘浮在天空之中,随风而舞。”这样的语言,如果没有亲身实感,是很难写出来的。而另一篇《陈忠实和葱花油饼》,更是把生活的弓拉满“父亲拉过馋得直流口水的陈叔,到客厅谝闲传去了。厨房里,母亲把木质铲子伸进饼子底下,“嗖”地翻了个身。 但见葱花油饼上用右手四指划出来的沟渠里,油花花正在热热闹闹地泛着,沟渠以外被热锅烙了的部分呈现出黄中带红、红中带紫的焦糖色。”这是作者对生活细心观察的结果,是语言的真实魅力。
灵感来自生活,来自作者美的语言表述,只有读者与作者心心相映的那一刻,才能真正体味到散文之美。散文是作家灵感之美与语言之美的完美契合,《枕着秦岭入眠》有许多这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直抵人的灵魂深处的好句子,这些生活中触发的灵感与文字,恰恰是孙亚玲为读者奉献散文之美的曼妙之笔。
蕴含万象的想象之美
在《等一场雪,念一个人》中,作者深情地写到“这雪,在我浓稠的思念和祈祷里归来,落在生命的音阶上,平平仄仄,深深浅浅,慰藉着我干涸的心灵,演绎着这份真实与平淡。”似想一下,“浓稠的思念”“生命的音阶”是什么?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想象之美。在《枕着秦岭入眠》一文中,孙亚玲详细描绘了秦岭的自然景观,如微雨、森林、河流、怪石等等,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描绘出了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使得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山坡上满是老柏树,奇形怪状,俨然一山的绿人,繁枝如慈母的,怒目如金刚的”“这里的树肆意地绿,花儿肆意地开,风儿也随性,散漫地在枝梢上踱步、游荡,树叶随之晃动。”她的文字仿佛是一幅精致的画卷,在无边的想象中,将山水、花鸟、风云等自然景观的细腻纹理逐一呈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体验自然的生命活力。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地运用修辞,不仅让阅读者领略到了自然的壮丽,更能产生对自然之美深深的敬畏与热爱,使人“不知几时,枕着秦岭入眠了。”
总之,《枕着秦岭入眠》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孙亚玲的散文所承载的美学意义,是其独特创作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作品以其美学内涵而备受赞誉,期待她的作品迈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