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2023-11-19 10:31:30)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读完《闻道长安》后,许多人都很诧异,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作家萧迹长篇小说《闻道长安》,以逆向的思维,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写作轨迹,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探索达到了新高度。这种创新性的写作模式,是一种勇敢的大胆的挑战,作者摆脱了传统和平庸,且不说探索成功与否,仅从其追求大布局、大气象、大乾坤的超凡思想来说,已经非常值得称道。

回眸过往,我和萧迹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相识十三载,《闻道长安》正好是他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这种机缘的巧合,我觉得有必要写点文字记录下来,同时作为对这部新作品的读后感悟。那年的酒宴上,一个手拎着酒壶逐人敬酒的“侠士”,首次与我相遇,大厅一角,我们俩以酒为媒,推杯换盏,便有了后来十多年的交往,他就是萧迹萧迹为人豪爽,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仙风道骨和狭义之气。对他的小说,我虽没有全部跟踪阅读,但从仅读过的几部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他的文路。他把小说技巧玩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每部作品都有一个不同的风格,他一直在追求这种创作体验。细品他的作品可以发现,萧迹其实在构建一个他的小说江湖。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萧迹不仅是位义士,更是位奇人,他既为文又尚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刀棍剑戟拿得起来放得下。在他的小说江湖里,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与他交情深厚,他讲述他们的故事,如同与友人围炉煮茶、品茗聊天。但是,假如要评论起他的作品来,却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此,我想以古代八大近战兵器为借喻,谈谈在《闻道长安》这部小说中,作者小说创作的几个“独门绝技”,以此走进萧迹的小说江湖。

八名:剑。书名,往往是一部书的灵魂呈现,就像一首诗的“诗眼”,以《闻道长安》作为书名,对该书起到“点睛”之妙。行走江湖的人,常常喜欢佩带一把剑,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于要害,刺可透甲古代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闻道长安”这句话最早出自己于杜甫《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意思听说长安被彼争此夺,如下棋一样,反复不定,想到不论是国家,还是自己,都要遭遇这样的事情,便觉心中有无尽的悲哀。宋代王安石的《桃源行》中,同样提到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住在桃源安定生活的人们,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两位不同朝代的人,用闻道长安”来体现一个共同的情景“长安乱”,今天,却被作家萧迹巧妙的运用,这个书名犹如一把耀眼的利剑,与小说的故事完美契合,一目了然,通过讲述跌宕起伏的故事,将数千年的长安史,面包切片式的表达出来,剑舞长安,照耀着历史的“珍珠”熠熠发光。

第七名:刀。在古代中国十八般兵器刀是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萧迹《闻道长安》中,将各类小说创作技巧如耍刀一般挥洒自如。顺叙、插叙、倒叙、补叙信手拈来,叙述、描写、对话、议论等随机变换,比喻、夸张、排比、双关、借代等运用的恰到好处。书中突出体现在“狗”与“猫”的借代运用上,通过动物的视觉和思想,借喻对人的评价,用文字这把刀,雕刻得入木三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跃然笔端。这种寓言式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把玩文字的高超技艺以及幽默智慧的讥讽水平。

第六名:盾。在众多近战兵器中,唯有是最特殊的,盾牌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挡箭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这种防御性表现在可进可退,可攻可挡,充满哲学思维和辩证思理。《闻道长安》中融进了大量的哲学思想,比如第七章“我变成了一条狗”,其中评论语气跨越了小说的叙述本源,表面上看,完全离小说远去,但是在对人性的挖掘上却再次升华,如同狂人一样的狂犬,狗眼看人世,看清了人的本性。如“我的人生观点直奔哲学最高点,就是个生死二字。无论是谁,生来的目标就是直奔死亡而去。再怕死,还是要死。既然生来躲不过这个死,那就努力的让生——生出灿烂吧。”“庄子曾经说,他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他就想,到底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是不是他的一生其实都是蝴蝶的一个梦。”等,这样的句子小说中很多,充满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

第五名:棍。常言说,棍打一片,枪挑一点。棍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萧迹的这部作品中,上下数千年,萧迹高举文学的大棍,与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一片混战,在棍舞动的幻影正中央,他潇洒的运用各种棍术,打得时间一次又一次退下去,一棍扫遍千年。春秋战国、周秦汉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他俨然成为历史的化妆师,任由他来装扮,但他的化妆却保留着历朝历代的魂,留存下最本源、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实,用短兵器来形容作者在《闻道长安》中的写作技巧,最有趣的一点,便是整部小说中“四维空间”的跳跃,也就是兵器中的“”。

第四名:锤与小说写作风马牛不相及,更无法与四维空间相联系。《闻道长安》在历史的长廊里穿越自如,故事从当今到唐代、从唐代到五代、从五代到宋代、从宋代又回唐代,从人到狗、从人到猫、从狗到猫,东一、西一,表面上看,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即使玩网络小说穿越的头部大咖也望尘莫及。但是,这锤锤有力度、锤锤都很扎实。作为兵器的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即使身穿铠甲也无法挡住此兵器的攻击。萧迹《闻道长安》中的每一击点,都打得让人惊心动魄。老子与《武经》,我与杨贵妃,我(狗)与猫,朱温与大梁,我与苏东坡,我与日本机场等等,这种四维空间不断重复甚至并行的时间段看似毫无逻辑这却正是这部小说的亮点。小说中无数次的轮回又以狗的眼睛看世界,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故事,却有一根线牵着,锤锤都是“我”砸下去的,锤锤都围绕着闻道长安”这个中心故事,锤锤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第三名:斧。如果说《闻道长安》这部小说可以显出劈山开岭之势,就是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小说是叙述的艺术,一部真正的好小说,不是作者在讲故事,而是作者潜藏了一个讲故事人,这个人,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作者自己。讲故事人作为第三者,他除了讲故事外,还具有发表议论的权利,《闻道长安》里的议论文字非常精彩,它如一把利,为小说增色不少。斧在上古代不仅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斧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第十三章欲望总是被利用的”中,作者甚至运用了影视剧里的手法,体现强烈的意识流,我、猫、漂亮的鬼影,语言如流水,一泄而出。如“人死后不外乎两种可能,一个是轮回,一个永寂。轮回也罢永寂也罢,都是所有人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人之所以知道自己终有一死还那么怕死,不是因为恐惧这个死,而是恐惧死后要去哪里的问题。”直击要害,一针见血。

 第二名:枪长而锋利,使用灵便,枪也被称为兵刃之贼。这是因为枪又尖又奸,很不好练,不过,要是下到了功夫,枪也会练到神妙之境,令人防不胜防。长篇小说的结构及其章节布局,就像练枪一样难度较大,一旦掌握了技巧,将会发挥巨大的能量。《闻道长安》体量并不大,但内涵却十分广阔,作者在写作前的布局和谋篇其实值得称道,而且也很有个性。仅从十七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人鬼情未了、食色性也、楼观秘藉之《武经》、大唐危矣、人之欲天之火、都是借钱惹得祸、我变成了一条狗、一切皆是因果、猫救了我、是谁把我由人变成了狗、找到宝藏、此心安处是吾乡、欲望总是被利用的人生万般皆有可能、想成赢家就得先布局、我救了杨玉环 小心一语成谶。每章的标题,看上去好像不像常规小说的思维,但却与小说文本合二为一,当读者读完一段故事时,回头会被这样的小标题迷住,如同长枪一样,作者把文字练到神妙之境,用这种看似普通又不沾边、看似直接亦不深奥的标题,反倒令人防不胜防,彰显其作品的个性。

第一名:戟戟是戈和矛的合体,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厉害。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闻道长安》在小说写作上的探索,与两千多年前的出现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断言,该部小说将会在当今文坛引起新的百家争鸣,抑或是产生“战国时代”。当然,我个人还是力挺这部作品,除以上提到的几个特点外,该小说最与众不同的是文本充分展现了二次元思想,甚至打破2.5次元的次元壁,构建多个N次元世界,这在当代中国小说中不多见,也是小说艺术发展到今天的新亮点,值得提倡和效仿。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当然,探索就有成本,探索就要付出代价,探索就有成功和失败。可以看出,萧迹受武侠小说和市井评书的影响太深,对传统小说写作技巧的传承上份额太小,就这部小说而言,有一个突出的硬伤,人物的出场太过唐突,许多地方讲述被打断,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

无论怎么说,萧迹《闻道长安》在当今小说领域另立一个新山头,不管是土山、石山、砂岩山,山上面的风景是美的,起码能够吸引观景者一路向上,等到了山顶,再发出不同声音的喟叹。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闻道长安》作者:萧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西安市碑林区作协主席。

 杨军:萧声逆迹--萧迹的小说江湖本文作者:杨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华策影视创意合伙人,陕西省编剧协会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主席,陕西省百优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