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家好,我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赵宇,是一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夫,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大夫,听力是我所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靠眼睛看,靠耳朵听,来探知和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常用成语“耳聪目明”中的聪和明来形容一个人的机智、敏捷、灵巧。而一旦我们失去这样的感知,世界将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知道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他也是一名聋盲残障人士。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
你知道吗?中国现在有将近3000万的听力言语残障人士,占总人口的1.7%,占残疾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里面,言语残疾的多数也是因听力障碍所导致的。就如中国古语“十哑九聋”。
聋,是大家熟知的称呼,我们可以称之为:听力减退、听力障碍、听力下降。根据耳聋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聋分作几种类型。传导性耳聋是指外界的声音,不能有效地传递到我们的内耳,比如中耳炎、畸形、肿瘤等。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传到内耳的声音不能有效地转化成我们大脑听到的听觉信号。而混合型耳聋,顾名思义,就是两种障碍兼而有之。根据耳聋的程度,我们又可以把聋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几类。轻度耳聋,大家可以试试用自己双手堵住耳朵,这时候您感受到的,就是一名轻度耳聋的体验。对于极重度耳聋,即使对着耳朵大声呼喊,也基本听不见声音,无法进行言语交流。我们还可以根据耳聋发生时,是否已经学会了语言,把聋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
我的工作,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各种耳聋患者。最令我们开心的是,看到许多患者,通过我们的药物、手术,能够重新获得或提高听力,当患者绽放出笑容的时候,也是我们最感欣慰的时候。但是,医学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仍然时不时面对一些耳聋患者,却束手无策,这也是最令我们沮丧的时候。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来看看耳聋带给我们的医学和人文思考:
1.
第二个故事是在我工作后不久,一天一名落落大方,秀发及肩的女孩,坐在那里弹一曲肖邦的钢琴曲《幻想即兴曲》。当看到她灵巧的手指在键盘上跳动,流淌出的音符传入我的耳朵,我实在无法想象,她曾经是一名聋儿。在她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发现她对呼唤、音乐,甚至轰轰雷声毫无反应。当确认自己天真、活泼、美丽的女儿是一名因内耳畸形导致的耳聋儿时,父母心里的天都快塌下来了。但是,这位女孩也是幸运的,在90年代,人工耳蜗技术已在中国开始逐渐开展了。她及时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过着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她的音乐天赋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我的邻居小伙伴相比,同样是语前聋,因为及时的医疗干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第三个故事,是一位老人,曾经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浓浓炮火,滚滚硝烟。从60多岁开始,老人的听力渐渐衰退,到70多岁时,他已经没有办法和家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于是他决定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其实连我们医生也很惊讶。本来,这样的决定在发达国家的老人中,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听不见了我就要去改变,我得让我活着的每一天都过得精彩。然而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里,人们可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倾其所有,但是老人出现耳聋,儿女出钱的愿望就不会很强烈了,而且老人自己也不愿意让儿女负担较贵的医疗费用。中国的老人们常说,都这个年纪了,听不见就算了呗,还做什么手术哦。然而,老年聋却使他们常常处于冷漠、焦虑、自卑、孤独自处、不善言语的境况,常常使他们觉得生活无乐趣,有的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伴随着耳聋的出现,老人也会加速出现智力下降、情绪性格改变、基础疾病加重。
我国的听力障碍残疾人中,将近1000万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聋人更是我国最大的听力障碍群体。而国内成人,尤其是老人选择人工耳蜗的患者还比较少,在发达国家,60%植入人工耳蜗的都是老年性聋,而在我们国内90%都是小孩,成人和老年人只有不到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追求生活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植入人工耳蜗。
愿我们共同关爱、救助听障人士,帮助他们恢复听力,享受有声世界,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美好生活!